
亦作“麄惡”。1.粗糙;不精細。《荀子·禮論》:“故文飾、麤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十:“ 王荊公 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污,飯食麤惡,一無有擇。”《武王伐纣平話》卷上:“後有宮監送 馮氏 去冷宮,朝食凍薤冷飯,夜卧麄惡床席。”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榕》:“﹝榕﹞木理麤惡,不堪作器用。”
(2).謂言語舉止等粗野兇惡。《起世因本經·最勝品下》:“此之衆生,麤惡言語,駡詈於我,以手打我。”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汝為佛弟子,當念經持戒,如何出麄惡?”
“麤惡”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溯源 “麤”為“粗”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本義指三鹿并列疾行,後引申為事物顆粒大、不精細的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惡”在《康熙字典》中載有“劣也,不善也”的釋義,表示品質低劣或行為不善。
二、核心詞義 組合成詞後,“麤惡”包含雙重含義: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于書面雅言,現代漢語中多被“粗劣”“惡劣”等詞替代。在古籍校勘領域仍具應用價值,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多次用“麤惡”點評傳抄訛誤(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文獻例證建議參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ncpssd.org)收錄的《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或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中的古籍原文檢索。
“麤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麤”和“惡”兩字組成:
麤(cū)
同“粗”,本義指行超遠,後引申為“粗糙、粗魯”之意。例如《左傳》中“麤粝”指粗米,形容質地不精細;《禮記》中“麤衰”指粗麻喪服,體現簡樸之意。
惡(è)
本義為“不良、兇劣”,可指品質低劣(如“惡行”)、環境險惡(如“惡地”),或人性兇暴(如“兇惡”)。
組合釋義
“麤惡”多用于形容兩類情景:
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籍或佛教經典,例如佛教“十惡業”中的“麤惡語”即指粗俗傷人之言。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若在文獻中遇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提示:若您是在特定文本中見到此詞,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阿況暗襲巴答抱兒當戶逼脇瓟瓜踳訛粗糖帝姬地慝洞天聖酒将軍發性浮梁福先缟冠橫逞泓然魂床溷鼠角标矯然蕉紗結鄰寂寂無聞徑庭伎巧久等據凡闊然攬減離鴻麥加賣杏虎蔑有腦蓋骨撚粉逆命弄兵潢池奴哥鋪位前親晩後愆阙僑裝親表起任裘冕柔遠能迩瑞雪兆豐年上賢捎馬子升造台傅袒胸露背天遂人願銅坑透漏偷餒無替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