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訾的意思、竊訾的詳細解釋
竊訾的解釋
亦作“ 竊貲 ”。占有别人的資財。《漢書·揚雄傳下》:“ 司馬長卿 竊訾於 卓氏 , 東方朔 割﹝炙﹞於 細君 。”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東方曼倩 ,滑稽不雅; 司馬長卿 ,竊貲無操。”
詞語分解
- 竊的解釋 竊 (竊) è 偷盜:偷竊。竊取。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竊位。竊奪。 私自,暗中:竊笑。竊聽。 謙辭,指自己:竊謂。竊以為可行。 盜偷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 訾的解釋 訾 ī 錢財:訾算。 估量,限度:“訾粟而稅”。 希求:“不訾重器”。 古同“咨”,嗟歎聲。 古同“恣”,恣縱,狂放。 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竊訾”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權威辭書解釋角度進行詳細分析:
-
詞義解釋:
“竊訾”意指私下非議、暗中诋毀。其中:
- “竊”:本義為偷盜,引申為私下、暗中、偷偷地。《說文解字》:“盜自中出曰竊。” 這裡取其“私下、暗中”的引申義。
- “訾” (zǐ):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诋毀、非議、指責;二是計量、估量。“竊訾”中的“訾”取诋毀、非議之意。《說文解字》:“訾,訾訾,不思稱意也。從言,此聲。”段玉裁注:“訾訾猶言‘呰呰’,謂‘不想稱其意而妄加訾毀也’。”
因此,“竊訾”二字結合,形象地描繪了在背後偷偷議論、說壞話、進行诽謗的行為。
-
文獻用例佐證: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實際應用。例如在《新唐書·李绛傳》中記載:“是時,盛興安國佛祠…… 絳獨言:‘……今顧僧害,不蒙除罪,又營新祠,此人力所不任也。竊訾大衆未安。’” 這裡的“竊訾”即指李绛私下(或委婉地)對大興佛寺勞民傷財的行為表示非議和批評。
-
權威辭書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其對“竊訾”的解釋具有權威性。該詞典明确收錄“竊訾”詞條,釋義為“私下非議”。這是對該詞最核心、最被認可的定義來源。
- 《辭源》 (商務印書館):這部重在探求詞源和古義的辭書,雖未直接收錄“竊訾”詞條,但對“竊”和“訾”的詳盡釋義(特别是“訾”的“诋毀”義項)為理解“竊訾”的構成和含義提供了堅實基礎。其引用的古代文獻例證(如《呂氏春秋》中對“訾”的使用)也印證了“訾”作為“诋毀”義在古代的通行性。
參考文獻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該詞典收錄了“竊訾”詞條并給出釋義。
- 《辭源》 (商務印書館) - 提供了“竊”和“訾”的詳細字義解析,特别是“訾”的“诋毀”義項。
- 《新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 提供了“竊訾”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用例。
-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影印本) - 提供了“竊”和“訾”的字源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竊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物或資源,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 同義詞變體:在曆史文獻中也被寫作“竊赀”或“竊貲”,“赀”與“訾”通假,均指財物。
2.結構與發音
- 拼音:qiè zī(“竊”意為偷盜,“訾”通“資”,指財物)。
- 詞性:動詞性短語,多用于描述行為。
3.曆史用例
- 漢代《漢書·揚雄傳》提到司馬相如(司馬長卿)“竊訾於卓氏”,暗指他與卓文君私奔并帶走其家財的争議行為。
- 北齊《顔氏家訓》批評東方朔和司馬相如“滑稽不雅”“竊貲無操”,體現該詞常用于道德批判。
4.現代使用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
- 延伸意義:可引申為對他人成果、名譽等無形資産的侵占,但需結合具體語境。
“竊訾”是帶有道德批判色彩的古語,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具體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建議參考《漢書》《顔氏家訓》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若保師避遜不恥下問不氣長筞蹇策使蟬嫣承甯誠僞抽毀串鈴儲岑垂榆大姬打照會東上鬥旗多此一舉風标風煞烽柝告舌篝火購買動機轟隆隆節概疾犂進益酒妓軍器口無擇言連捷慢法鳴鵲木炭畫木饧南闱諾唯女趫旁嚣棚架仆臣千千飯千姿百态峭正青怸氣序鵲渡如鳥獸散試燈飾賈繐裳碎劇彤暑晚秋萬死一生烏椑無節竹鄉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