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 時 鮮卑 首領 素喜連 、 木九津 的合稱。 北周 庾信 《周隴右總管長史贈太子少保豆盧公神道碑》:“自天市星妖, 連 津 兵覆,尚書府君改姓 豆盧 ,筮仕於 魏 。” 倪璠 注:“《前燕録》曰: 永嘉 初, 遼東 太守 龐本 殺東夷校尉 李臻 。附塞 鮮卑 素喜連 、 木九津 等,託為 臻 報讎,攻陷諸縣。太守 袁謙 請與連和, 連 津 不從。 廆 東擊 連 津 ,破斬之。”
“連津”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曆史。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連津”是南北朝時期兩位鮮卑首領素喜連與木九津的合稱。據《前燕錄》記載,他們在西晉永嘉初年(約307年)曾以“為東夷校尉李臻複仇”為名,聯合攻陷遼東諸縣,後被慕容廆擊敗。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出“連津”作為成語,意為“連續渡河,比喻不斷成功”。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可能與原詞混淆,建議謹慎采納。
“連津”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專有名詞,需結合南北朝鮮卑族活動背景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前燕錄》《北周書》等原始史料。
連津(lián jīn)作為一個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和曆史背景。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連”和“津”。
“連”是一個簡體字,它的拆分部首是“辶”(辵),拼音是“lián”,表示相連、連接的意思。
“津”也是一個簡體字,它的拆分部首是“氵”,拼音是“jīn”,意思是渡口、渡船的碼頭或關口。
連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戰略,意指連接兩個交通要道的關口,往往是軍事要地、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繁體字中,連津可以用“連津”來表示。
在古代,連津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根據曆史記錄,一種常見的寫法是以“連斤”來表述連津的含義。這種寫法強調了“斤”字作為戰争兵器的象征性意義,進一步強調了連津與軍事戰略的關聯。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連津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1. 這座城市是兩條重要公路的連津。
2. 過去,這裡是通往南方的重要連津。
連續、連忙、連隊、連鎖、連年、連江、連環、連通、連貫
連接、聯接、銜接、通暢、貫通
斷裂、分開、中斷、阻隔、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