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懊惱惋惜;惱恨痛惜。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二十六日燒兩束書,可百餘紙,不聽人見,意疑此必皆已焚燬,懊惜彌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擊硯圖》:“ 吳匏菴 嘗蓄一 銅雀 瓦硯,甚珍之。一日,出示其友,某公惡 曹瞞 ,拔劍擊之,立碎。 匏菴 懊惜。”
“懊惜”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可能是“懊悔”與“惋惜”的誤寫組合,或方言中的特殊表達。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推測性解釋:
字面拆分釋義
可能的情感内涵 若該詞存在,可能表示雙重情感交織:既因自身行為導緻不良結果而懊惱(如未珍惜機會),又對失去的人事物感到深切遺憾。
與近義詞對比
使用建議 因該詞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日常表達中建議根據語境選用更規範的詞彙:
若您是在特定語境(如方言或文學作品中)遇到該詞,建議補充背景信息以便更精準解讀。
懊惜是一個多音字詞,它的意思是後悔不已,為自己的過失或錯失而感到懊悔和遺憾。
拆分部首和筆畫:懊惜這個詞的部首是心(xīn),它的左邊是忄,右邊是昔。它的總筆畫數是16。
來源:懊惜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卷六十四》的文章中。
繁體:懊惜在繁體字中寫作「懊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懊惜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懊的古代字形是「敖」,而惜的古代字形是「忄昔」。
例句:
1. 他懊惜地說:“如果我能再努力一點,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2. 我深感懊惜,因為我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組詞:
1. 懊喪:指因失望、沮喪而情緒低落。
2. 懊惱:指因為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煩惱和苦悶。
3. 自懊悔:指自己為自己的過錯感到愧疚和後悔。
近義詞:
1. 後悔:指對已經發生的事情感到懊悔和自責。
2. 悔恨:指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或決策感到後悔。
反義詞:
滿意:指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事情感到滿足和稱心。
終結:指結束或終止某種狀态或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