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留台的意思、留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留台的解釋

(1).指古代帝王因故離京,奉命留守京師之官及其機構。古稱禁城為台城,故名。 唐 宋 時在陪都、行在所設留守之官,亦稱“ 留臺 ”。《晉書·惠帝紀》:“﹝ 張方 ﹞劫帝幸 長安 ……僕射 荀藩 、司隸 劉暾 、太常 鄭球 、 河南 尹 周馥 與其遺官在 洛陽 ,為留臺,承制行事,號為東西臺焉。”《晉書·安帝紀》:“辛亥,帝蒙塵于 潯陽 。庚申, 劉裕 置留臺,具百官。”《宣和遺事》後集:“是時朝廷所用 汪伯彥 、 黃潛善 初無遠略, 東京 委之禦史, 南京 委之留臺……所報皆道聽塗説之言。”

(2).特指王朝遷都後,留置于舊都之官署。相當于留都。《魏書·于烈傳》:“及遷 洛陽 ,人情戀本,多有異議。 高祖 問 烈 曰:‘卿意如何?’ 烈 曰……‘樂遷之與戀舊,唯中半耳。’ 高祖 曰:‘卿既不唱異,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還舊都,以鎮 代邑 。’敕留臺庶政,一相參委。”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留臺多烽燧之虞,列堠少藩籬之固。”參見“ 留守 ”、“ 留都 ”。

(3).指禦史台。 清 錢謙益 《送詹葉二禦史赴南台》詩:“本朝風紀出留臺,況復臨軒禦遣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留台”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古代官制相關含義

  1. 帝王離京時的留守機構
    指古代帝王因故離開京城時,奉命留守京師的官員及其管理機構。因禁城古稱“台城”,故得名。例如唐宋時期在陪都或行在所(帝王臨時駐地)設留守官員,也稱“留台”。

  2. 遷都後的舊都官署
    特指王朝遷都後,留在舊都的行政機構,相當于“留都”。如《魏書·于烈傳》記載北魏遷都洛陽後,仍保留舊都平城的官署以穩定局勢。

  3. 禦史台的别稱
    明清時期,“留台”也代指禦史台(監察機構)。例如清代錢謙益的詩中提及“本朝風紀出留台”,即指禦史職能。


二、現代語境中的争議解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留台”指“在台灣停留”,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引申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留台”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制中的留守機構,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魏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留台-字義與來源

《留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留”這個字意為停留、保留,而“台”則指的是台灣這個地方。因此,《留台》的意思是指個人或群體在台灣停留或保留的狀态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留台》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的“留”屬于“田”字的部首,右邊的“台”則屬于“至”字的部首。筆畫方面,“留”字共有5筆,而“台”的字共有9筆。

繁體字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留台》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留臺」,其中的「臺」字是使用了繁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留台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留”字的上面沒有點,而是類似一個突起的部分,而“台”字則寫作“㾮”,即在上部有兩個點。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留台》這個詞彙的例句:

1. 她決定留台進修,深造更多的知識。

2. 外公曾經在戰争結束後留台工作,并成為了一位成功的商人。

3. 公司派遣我去台灣工作一段時間,留台期間我将學習台灣的文化和技術。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留台》相關的組詞有:

1. 留學:指在外國留下來學習或進修

2. 留職:指在原單位工作,不調動、不辭職

3. 留連:指情不自禁地長時間停留在某地或某活動中

近義詞:

1. 停留:指在某地暫時停下來,不繼續前進

2. 停泊:指船隻在港口、河湖等處停留或停泊

3. 止步:指停止前進,不再繼續

反義詞:

1. 離台:指離開台灣地區,返回其他地方或國家

2. 動身:指離開當前的地方,出發前往其他地點

3. 遷徙:指人或動物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去居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