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丁的意思、良丁的詳細解釋
良丁的解釋
舊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 胡三省 注:“良丁,謂良人成丁者。”
詞語分解
- 良的解釋 良 á 好:良好。善良。良辰美景。良知良能(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良莠不齊。 很:良久。良多趣味。用心良苦。 誠然,的确:“古人秉燭夜遊
- 丁的解釋 丁 ī 天幹的第四位,用于作順序第四的代稱:丁是丁,卯是卯。 成年男子。 人口。 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園丁。 丁 ē 〔丁丁〕象聲詞,形容伐木、下棋、彈琴的聲音。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良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身體健全、符合服役或納稅條件的成年男子。以下從漢語詞典和古籍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良”:本義指善良、良好,此處引申為“合格、符合标準”。
- “丁”:古代指成年男子,特指能承擔賦稅、徭役或兵役的男子(如“壯丁”)。
- “良丁”合義:指符合服役或納稅條件的、身體健全的成年男性。區别于老弱、殘疾或身份特殊(如官宦、僧道)的丁口。
二、詳細解釋與語境
- 戶籍與賦役制度中的身份:
- “良丁”是古代戶籍登記和賦役征發的重要對象。官府根據年齡、健康狀況将成年男子劃分為不同類别(如“正丁”、“次丁”、“老、小、殘疾”等),“良丁”通常指達到服役年齡(如隋唐的21-59歲)、身體健康、有勞動能力的男子。他們需要承擔國家規定的租庸調(賦稅)、力役(勞役)或兵役。來源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對“丁”及古代賦役制度的解釋;《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條目。
- 區别于特殊身份人群:
- 在特定語境下,“良丁”也用于區别于“賤口”(如奴婢、部曲等)或享有免役特權的人群(如貴族、官員、僧侶)。它強調的是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擔國家義務的成年男性。來源參考:王育民著《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中關于古代人口分類的論述。
- 語法與詞性:
- “良丁”為名詞性複合詞,常在史書、政令、戶籍文書中作為特定稱謂出現。其結構是形容詞“良”修飾名詞“丁”,表示“合格的丁”。
三、古籍例證
- 《魏書·食貨志》:“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小、老、殘疾及女,各半之。”(此段雖未直接出現“良丁”,但明确劃分了承擔全額賦稅的主體——夫(即良丁)與減免對象,體現了“良丁”在賦稅制度中的核心地位)。來源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魏書》。
- 《舊唐書·食貨志上》 在記載租庸調制時提到課稅對象:“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 這裡的“丁”即指符合服役标準的“良丁”。來源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
四、現代使用情況
“良丁”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僅見于曆史研究、古籍閱讀或特定學術讨論中,用以指代古代賦役制度下的特定人群。現代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不再收錄此詞條。
“良丁”是古代中國戶籍與賦役制度下的專有名詞,特指身體健康、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平民身份、需承擔國家賦稅和徭役義務的成年男子。其含義與古代社會的經濟制度、人口管理密切相關,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的重要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良丁”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詞義解釋
基本定義:指舊時平民百姓中達到成年年齡的男子。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 身份屬性:“良”指良人(非奴婢的平民),“丁”指成丁(達到服役或納稅年齡的成年男性)。
- 社會功能:常作為戶籍或土地分配的基本單位,如《資治通鑒》記載“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說明良丁是計算田地分配的标準。
曆史背景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胡三省注解明确“良丁,謂良人成丁者”。
- 制度關聯:與古代均田制、賦役制度相關,成丁者需承擔國家勞役或賦稅義務。
補充說明
- 延伸理解:該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人口分類和資源分配的管理方式,強調平民成年男性的社會責任。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戶籍制度或《資治通鑒》相關内容,可參考(漢典)、(《資治通鑒》引文)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蟾宮扳桂蠢蝡芳意房中法文忿怨绀青高壁鈎稽枸橘纥那曲滑水胡吃海塞慧觀回梁冱結漸包江南七子莢物既成姐兒們接近吉光矜慈荊山之玉镌改拒塞科發恪尊冷土荒堆列臣莅飒禮饩漏勺蠻勇蒙難臑鼈匹溢鉛玻璃謙約绮樓輕绡屈下軵依三叉口三摩缽提善果深林世名十住首功守禮司法廳絲竹中年談容娘屠刲王粲登樓王謝小孩子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