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器和鏡子。衡可以稱輕重,鏡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 唐 盧照鄰 《五悲·悲才難》:“童子尚知其不可,矧衡鏡與蓍龜。”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衡鏡高懸,文武矯首,才無我失,善若己有。”《舊唐書·韋嗣立傳》:“然後審持衡鏡,妙擇良能,以之臨人,寄之調俗,則官無侵暴之政,人有安樂之心。”
“衡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衡器”和“鏡子”的象征意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字面本義
由“衡”(稱重工具)和“鏡”(照容工具)組合而成。衡用于稱量輕重,鏡用于映照美丑,兩者合稱比喻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
引申含義
在唐代文獻中多用于強調公正評判或自我反思。例如:
“衡鏡”既指客觀的評判标準,也可引申為主觀的自省工具,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文化内涵體現了中國古代對“公正”與“自察”的雙重重視。
《衡鏡》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可以指代一種用來稱量和審視事物的鏡子。
《衡鏡》的部首是“钅”和“目”,部首“钅”表示與金屬相關的意思,而部首“目”表示與眼睛、視覺相關的意思。總共由11劃組成。
《衡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在《周禮·春官宗伯·警官》一文中找到相關記載。簡體字“衡鏡”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衡鏡”,保留了金屬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衡鏡”的寫法有些許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衡”字寫做“⿲幹橫冖”,而“鏡”字寫做“⿰金柬”。這兩個字分别保留了金屬和目的意思。
1. 她拿起衡鏡,仔細照看自己的妝容。
2. 他用衡鏡稱量着各種藥材的重量。
- 衡量:用來衡量事物的大小、重量或價值。
- 鏡子:用來反射光線并形成逆向影像的物體。
- 稱量:指用天平或其他裝置來測量物體的重量。
- 鏡面:指鏡子的表面,可以反射光線。
- 丑态:指外貌或行為上的不美觀或不正常。
- 誤導:指引導或引導某人或某物朝着錯誤方向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