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器和鏡子。衡可以稱輕重,鏡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 唐 盧照鄰 《五悲·悲才難》:“童子尚知其不可,矧衡鏡與蓍龜。”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衡鏡高懸,文武矯首,才無我失,善若己有。”《舊唐書·韋嗣立傳》:“然後審持衡鏡,妙擇良能,以之臨人,寄之調俗,則官無侵暴之政,人有安樂之心。”
“衡鏡”是由“衡”與“鏡”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從字義分析:“衡”本指稱量輕重的器具,引申為衡量、權衡之意,如《禮記·經解》中“猶衡之于輕重也”;“鏡”指照形取影的器具,引申為鑒察、明辨之義,如《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兩者組合後,“衡鏡”可指代公正評判的标準或鑒察事物的準則,例如“以史為衡鏡,可明得失”中的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中,“衡鏡”一詞未被廣泛收錄,但在古典文獻及學術語境中仍可見其作為評判尺度的引申義。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将其釋義為“衡器和鏡子,比喻标準或準則”,強調其借代公正評判的功能。該詞多用于強調客觀性與權威性并重的語境,如曆史研究、法律裁決等領域。
“衡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衡器”和“鏡子”的象征意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字面本義
由“衡”(稱重工具)和“鏡”(照容工具)組合而成。衡用于稱量輕重,鏡用于映照美丑,兩者合稱比喻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
引申含義
在唐代文獻中多用于強調公正評判或自我反思。例如:
“衡鏡”既指客觀的評判标準,也可引申為主觀的自省工具,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文化内涵體現了中國古代對“公正”與“自察”的雙重重視。
敖曓寶車辨給兵守比餘采桑度才語饞魚乘旦徹宵畜意刀靶定情短短蹲夷廢置封袋風雲富赀鬼使果盤寒照好動恒分鶴頭書花胡同懷人攉買忽若澗溪架逃截趾適履金柈九筮獧浮峻岨摳摳搜搜沒化剽急壤驷熱點失第試館釋憾適志霜佩屬椑水牛過河鐵輪撥聽營蹄聲投擿閑定霰子銷魂蕩魄校課遐宇遐照洩底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