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跳蹬 ”。放在淺水中,相隔一定距離,供踏腳用的大石塊。 李劼人 《大6*波》第二部第七章:“上渡船的地方,用幾塊大石頭放在淺水裡,作成七八步跳蹬。” 傅澤 《小姐妹們》:“溪裡用大石塊擺了一道跳磴,我們小心地從那石塊上跨過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跳磴漢語 快速查詢。
“跳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可能具有以下兩種含義:
字面含義
“磴”指石頭台階或階梯,“跳磴”可理解為供人跳躍通過的間隔石階。例如,在淺溪或溝渠中鋪設的踏腳石,方便行人跨過水流而不濕鞋,這類結構在南方農村或山區較常見。
地名
重慶大渡口區有“跳磴鎮”,其名稱源于當地曆史悠久的石磴橋。過去人們在河床上用條石間隔鋪設石磴,漲水時需跳躍通過,故得名“跳磴”。如今該鎮以工業、農業和生态旅遊為特色。
由于該詞使用範圍較窄,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若您遇到的是方言或特定場景中的用法,建議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進一步分析。
跳磴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足”、“亞”和“石”三個部首。它的筆畫順序依次為7畫、5畫和5畫。由此可見,跳磴總共有17個筆畫。
跳磴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為“躍磴”。躍磴這個繁體字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發音。在古代,人們用躍磴指跳過石階,向上爬行的動作。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躍磴在古代使用的寫法為“躍登”。在此寫法中,「躍」代表跳躍的動作,「登」代表攀爬的動作。
以下是一個關于跳磴的例句:在山腳下,我們看到一條坎坎坷坷的小道,上面布滿了跳磴,看着有些陡峭。
跳磴的組詞有跳磴路、跳磴石等。跳磴路指的是一種用石塊鋪成的階梯路,多用于陡峭的山地。跳磴石則指的是那些被人們跳過的石塊。
近義詞可以是跨越、攀登,它們都表示克服障礙物向上行進的意思。反義詞可以是下滑、下降,它們意味着向下方向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