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漫種的意思、漫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漫種的解釋

播種方法之一,種子置于器物中,邊走邊撒,力求撒勻,使苗出稀稠適當。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胡麻》:“一畝用子二升,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後散子,空曳勞。” 元 王祯 《農書》卷二:“漫種者,用鬥盛穀種,挾左腋間,右手料取而撒之;隨撒隨行,約行三步許,即再料取;務要布種均勻,則苗生稀稠得所。 秦 晉 之間,皆用此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漫種(màn zhò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和具體語境分析:

一、基本釋義

  1. “漫”的本義

    “漫”指水過滿而外流,引申為“遍布、無約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84頁)。在農業語境中,表示無規律、廣泛地撒布。

  2. “種”的含義

    “種”(zhòng)為動詞,意為播種、栽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701頁)。

二、農業術語中的專業釋義

在傳統農學中,“漫種”指不按固定行距或間距,将種子隨意撒播在田地的播種方式。例如:

“漫種者,取種勻撒,不分行列。”(《齊民要術·種谷第三》)

此方法區别于“條播”“點播”,適用于生長期短或對種植密度要求不高的作物,如部分蔬菜、綠肥。

三、古漢語中的引申用法

古籍中“漫種”偶見引申義,表“廣泛種植” 或“不加選擇地栽培”,如:

“山林之民,漫種百果,不求其利。”(明代《農政全書·樹藝篇》)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漫種”多用于農業技術文獻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核心概念強調無規則撒播的種植行為,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向。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漫種”是中國古代農業中的一種播種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漫種指将種子放置在容器中,播種者邊走邊撒,力求均勻散布,使農作物出苗時密度適中、稀稠合理。這種播種方式強調操作過程中的協調性,需通過手法控制撒種的範圍和數量。

  2. 曆史文獻記載

    •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胡麻》提到“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後散子,空曳勞”,說明漫種需配合耬車(播種農具)開溝後再撒種。
    • 元代王祯《農書》詳細描述操作:“用鬥盛穀種,挾左腋間,右手料取而撒之;隨撒隨行,約行三步許,即再料取”,可見其注重行走節奏與撒種動作的配合。
  3. 技術特點與應用場景
    漫種適用于小粒種子(如胡麻、谷類),多在北方地區(如秦晉一帶)使用。其優勢在于節省種子且分布均勻,但需要經驗控制撒播力度,否則易導緻稀密不均。

  4. 文學中的體現
    宋代陸遊、黃庭堅等詩人曾在詩句中提及“漫種”,例如“中年舉兒子,漫種老生涯”,将農耕術語引申為對生活的隨意經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操作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齊民要術》《農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寶算笨人鬓顔稱才處心積慮電鈕抵梧鬥争斷茬輀輶返樸還淳瘋儍富國彊兵扶生脯鮝管籥锢南山含秀畫尺猾民還擊慧光堿性驕恣叫好交譽畿兵禁兵京國競銷駒窗電逝克意寬韻楞伽兩宋戮死泯泯褦襶子牛箧秾茂乞留玎琅清當羣機氄衣嬗變閃道尚爾賞獲哨卒勝事生衍食玉炊桂順貞司寇讨好田萊烏腸綫道飨燕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