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種方法之一,種子置于器物中,邊走邊撒,力求撒勻,使苗出稀稠適當。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胡麻》:“一畝用子二升,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後散子,空曳勞。” 元 王祯 《農書》卷二:“漫種者,用鬥盛穀種,挾左腋間,右手料取而撒之;隨撒隨行,約行三步許,即再料取;務要布種均勻,則苗生稀稠得所。 秦 晉 之間,皆用此法。”
“漫種”是中國古代農業中的一種播種方法,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漫種指将種子放置在容器中,播種者邊走邊撒,力求均勻散布,使農作物出苗時密度適中、稀稠合理。這種播種方式強調操作過程中的協調性,需通過手法控制撒種的範圍和數量。
曆史文獻記載
技術特點與應用場景
漫種適用于小粒種子(如胡麻、谷類),多在北方地區(如秦晉一帶)使用。其優勢在于節省種子且分布均勻,但需要經驗控制撒播力度,否則易導緻稀密不均。
文學中的體現
宋代陸遊、黃庭堅等詩人曾在詩句中提及“漫種”,例如“中年舉兒子,漫種老生涯”,将農耕術語引申為對生活的隨意經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操作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齊民要術》《農書》等古籍原文。
《漫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廣泛散播種子”。這個詞由“漫”和“種”兩個字組合而成。
拆分《漫種》的部首是水,分别是“巛”和“禾”,它們分别代表了川流不息和莊稼的意象。總共有12筆,其中“漫”有10筆,部首為水,“種”有2筆,部首為禾。
《漫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種植活動。廣泛散播種子是農民在播種時的常見行為,通過散播種子,農作物的生長将更加廣泛且均勻。
《漫種》的繁體寫法為「漫種」。
在古代漢字中,漫種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的寫法可能與當時的書寫風格和碑刻文化有關。
1. 他将種子漫種在整片土地上,期待着豐收的季節到來。
2. 農民們正忙着漫種水稻,希望今年的收成會很豐富。
漫溢、種植、種子、散播
廣播、撒播、散播
選種、有選擇性的播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