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 形容極為驚恐,顯得狼狽不堪的樣子
聽得武松叫一聲,驚的屁滾尿流,一直奔出門,從 王婆家走了。——《水浒傳》
(1).形容極度驚恐的樣子。《水浒傳》第七五回:“這一幹人吓得屁滾尿流,飛奔 濟州 去了。”《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飯店裡見是 潘三爺 ,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撿好的極肥的切來。” 魯迅 《三閑集·通信》:“别的文學家,因為我描寫黑暗,便吓得屁滾尿流,以為沒有出路了。”
(2).形容興奮異常的心情神态。《金6*瓶6*梅詞話》第三九回:“喜歡的道士屁滾尿流。”《金6*瓶6*梅詞話》第八七回:“這婆子聽見,喜歡的屁滾尿流,沒口説:‘還是 武二哥 知禮。’”
(3).形容狼狽不堪的樣子。《水浒傳》第二九回:“先頭三個人,在三隻酒缸裡,那裡掙紮得起。後面兩個人,在地下爬不動。這幾個火家搗子,打得屁滾尿流,乖的走了一個。” 沙汀 《航線》:“跑去試一試吧,不搞得你屁滾尿流那才怪哩!”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再看見你冒充學生走進來,叫你屁滾尿流滾出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屁滾尿流漢語 快速查詢。
“屁滾尿流”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因極度驚恐或慌亂而失去自控的狼狽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據,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如第六十六回、第二十六回)及元代雜劇《李逵負荊》。
《屁滾尿流》是一個常用的俗語,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極其可笑或不堪一擊,毫無價值或重要性。
《屁滾尿流》中的漢字拆分如下:
屁(屍字旁,5畫)
滾(水字旁,13畫)
尿(屍字旁,9畫)
流(水字旁,8畫)
《屁滾尿流》最早出現于明代小說《水浒傳》第一百十五回。這個俗語被形象地用來形容懦弱或膽小的人逃跑時撒尿滾蛋的情景。
《屁滾尿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屁滾尿流」。
在古代漢字中,《屁滾尿流》的寫法沒有變化,是因為它是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
1. 他的話真是屁滾尿流,一點價值都沒有。
2. 這個計劃太可笑了,就像屁滾尿流一樣毫無意義。
屁話、屁股、屁滾尿流
荒唐可笑、雞毛蒜皮
正經八百、有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