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死扶傷的意思、吊死扶傷的詳細解釋
吊死扶傷的解釋
吊祭死者,扶救傷者。《南史·齊紀上·高帝》:“公奉辭伐罪,戒旦晨征,兵車始交,氛祲時蕩,弔死扶傷,弘宣皇澤。”《明史·方震孺傳》:“ 震孺 出關,延見将士,弔死扶傷,軍民大悅。”
詞語分解
- 吊死的解釋 吊頸緻死;處以絞刑把他吊死在最近的一棵高樹上詳細解釋.吊祭死者。《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 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唐 李白 《自溧水道哭王炎》詩之二:“弔死不及哀,殯宮已秋草。”.缢死。
- 扶傷的解釋 謂扶助受傷的人。《後漢書·劉陶傳》:“伏念 高祖 之起,始自布衣,拾暴 秦 之敝,追亡 周 之鹿,合散扶傷,克成帝業。” 唐 柳宗元 《封建論》:“ 漢 有天下,矯 秦 之枉,徇 周 之制……數年之
網絡擴展解釋
“吊死扶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吊祭死者,扶救傷者,常用于描述在戰亂或災難後對傷亡者的關懷與救助行為。
-
出處與典故
源自《南史·齊紀上·高帝》:“公奉辭伐罪,戒旦晨征,兵車始交,氛祲時蕩,吊死扶傷,弘宣皇澤。”,記載了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在征戰後安撫民心的舉措。
-
用法與結構
- 語法: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領導者的仁政或善後行為。
- 例句:明代《明史·方震孺傳》記載:“震孺出關,延見将士,吊死扶傷,軍民大悅。”。
-
語言特點
- 拼音:diào sǐ fú shāng(注音:ㄉㄧㄠˋ ㄙˇ ㄈㄨˊ ㄕㄤ)。
- 感情色彩:中性詞,強調對傷亡者的關懷,無褒貶傾向。
-
延伸說明
該成語體現了古代對戰後民生恢複的重視,與現代“救死扶傷”不同,其語境更偏向于對已發生傷亡的善後,而非醫療救治。
以上信息綜合了《南史》《明史》等曆史文獻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百度百科》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吊死扶傷一詞的意思是在救助、幫助他人時的手段和方法。它表示不僅要扶助那些遇到困難或受傷的人,還要關心他們的内心,給予溫暖和鼓勵。
拆分部首:吊(丿、勹)死(歹)扶(扌)傷(人)
拆分筆畫:吊(3畫)死(4畫)扶(4畫)傷(7畫)
吊死扶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醫學理論。在戰争年代,人們通過吊死扶傷來拯救受傷的士兵,以保證他們能夠盡快恢複戰鬥力。後來,這個詞的意義擴大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強調了人們對别人的關懷和幫助。
在繁體字中,吊死扶傷的寫法是「弔死扶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吊死扶傷的寫法略有不同。吊字是用「丩」代替了現代的「吊」,死字在古代寫法中的右邊有個「|」符號,扶字則是由「扌」和「蔔」組成,傷字則是由「寸」和「㐄」組成。
例句:醫生們總是吊死扶傷,盡最大的努力來治療病人。
組詞:扶傷、扶傷員、扶傷工作、吊死一批、扶殘濟困、吊喪、吊孤、拯救
近義詞:攜手幫助、援助、急救、救助、扶持
反義詞:漠不關心、無視、無視苦難、不聞不問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