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狀。 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僕初到 潯陽 時,有 熊孺登 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一劄。上報疾狀,次叙病心,終論平生交分。”
"疾狀"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複合詞結構,由"疾"(疾病)和"狀"(狀态)組合而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特指疾病表現出的具體形态或發展特征,尤其強調疾病在患者身上呈現的客觀病理指征。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黃帝内經·素問》最早提出"疾之形"的概念,指代疾病的外顯表征。至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将"狀"定義為"犬形也",後引申為事物呈現的形态特征。這兩個語素的結合,體現了中醫學"司外揣内"的診斷思想。
現代醫學應用中,該術語常與"症狀"形成語義互補:前者側重醫生觀察到的客觀體征(如皮疹、腫塊),後者偏重患者主觀感受(如疼痛、眩暈)。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臨床診療術語》規範,完整的疾狀描述應包括發病部位、形态特征、持續時間等核心要素。
“疾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疾病表現或症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疾狀”指疾病的外在表現或症狀。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與微之書》中寫道:“上報疾狀,次叙病心”,此處“疾狀”即指疾病的症狀。
字義分解
曆史用法與現代關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症狀”一詞。例如唐代通過“疾狀”描述病情,而如今醫學語境下則使用“臨床表現”“體征”等術語。
相關文獻
白居易的書信是典型用例,通過“疾狀”概括病症,再進一步探讨病因和情感,體現了古代醫文結合的特點。
“疾狀”屬于古漢語表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曆史文獻或古典醫學時仍有參考價值。
八都紙白漠白條避雠不惺惺蠶室漕渠猖蹷讒豎吵翻乘魚橋彫顇丢心落腸芳荪帆勢發信風緊風問附阻幹景各自為戰國網固有頻率話茬兒幻巧驚灘鹫頭極言玑組決事比來命隸絕貌堂堂門面語末席墨仙木子南北朝難言凝重平衡葺捕齊大非偶輕安窮夜拳法泉音曲棍球區區之見宂濁色寵尚年生分鐵纏矟通幰車妄作危崄像态先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