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謹小慎微。《新唐書·席豫傳》:“性謹畏,與子弟、屬吏書,不作草字。” 宋 袁燮 《端明殿學士通議大夫籤書樞密院事羅公行狀》:“今惡直丑正之徒,私立名字,陰阻善良,稍相汲引者指為朋黨,稍欲立事者目為邀功,而獨以循默謹畏者為時才。” 嚴複 《<原富>按語》十九:“嗚呼!用《詩》《書》禮樂之教,奬柔良謹畏之民,期於長治久安也;而末流之弊,乃幾不能自存。”
"謹畏"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謹慎"與"敬畏"的雙重特質。從漢語構詞法分析,"謹"字從言從堇,《說文解字》釋為"慎也",本義指言語慎重;"畏"甲骨文象人持杖作驚恐狀,《玉篇》訓作"懼也",引申為心存敬重。二字合璧構成遞進式複合詞,形成"因敬畏而生謹慎"的語義結構。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品德修養,《宋史·呂公著傳》載"自少講學,以治心養性為本……其持重清約,蓋天性然。識慮深敏,量闳而學粹,苟便于國,不以私利害動其心。與人至誠,不事表暴。其好德樂善,出于天性,士大夫有以人物為意者,必問其所知,盡其才,然後薦之。遇事重大,有争議不能決者,公著一言以定,退而默然,未嘗語人。其謹畏清約,至輔相而益自克"(《宋史·卷三百三十六》),生動展現士大夫修身治國的謹慎敬畏之德。
現代漢語中,"謹畏"常用于公文寫作與品德評鑒,如《公務員行為規範》要求"對待權力當懷謹畏之心"。同義詞群包括"兢慎""戒慎""敬畏"等,反義詞系則有"恣肆""輕慢"等。在語義演變中,該詞從單純的畏懼之義,發展為強調基于理性認知的審慎态度,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釋為"既謹慎又敬畏的心理狀态"。
權威文獻參考:
“謹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謹小慎微,強調行事時保持謹慎、敬畏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構成
引申含義
多用于描述性格或行為上的克制與自律,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常指官員或士人嚴于律己、避免過失的處世态度。
“謹畏”強調内外兼修的審慎态度,既有對規則的敬畏,也有對細節的嚴格把控。需注意,過度“謹畏”可能被誤解為缺乏魄力,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拜請不瞬昌濮撐距赤書稠穰傳紅出辭醇冽礎柱打張敵侔東崖法定人數風鑒封妻廕子墳窠府報浮湛連蹇岡岑橫甲刁軍畫稿晦黯掍合豁口截舌降損奬誘九華英酒米鴃舌寇敵蠟兄略取遼闊曆變曆練老成面目牛衣泣弄諠偏枉千金意起發器懷清懿绮襦纨褲柔桑賽音搧風善攝少女勝概聖顔睡相枱盤談犀桃溪天底下玩物汙僻纖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