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言的意思、食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言的解釋

[break one’s promise]違背諾言;失信

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書·湯誓》

食言而肥

決不食言

詳細解釋

言已出而又吞沒之。謂言而無信。《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 傳:“食盡其言,僞不實。” 宋 蘇轼 《與曾子宣書》之七:“《塔記》非敢慢……實未有餘力,乞限一月,所敢食言者有如 河 ,願公一笑而恕之。” 明 高明 《琵琶記·南浦囑别》:“孩兒,既蒙 張太公 金諾,必不食言;你可放心早去。” 陳學昭 《工作着是美麗的》上卷十四:“ 陸曉平 沒有食言。他去看 珊裳 ,常常去看,天天去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食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不履行自己說過的話或承諾,違背諾言。具體解析如下:

1.字面拆解


2.來源與典故


3.用法與語境


4.近義詞對比


5.文化意義

在儒家文化中,“信”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食言”被視為道德瑕疵。如《論語·為政》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批判不守諾行為。

例句: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食言:拆分、筆畫和意思

食言(shí yán)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它的意思是不守信用,言不由衷,不信守自己所說的話。

在這個詞中,食(shí)字的拆分部首是“食”,它的筆畫數是9。言(yán)字的拆分部首是“言”,它的筆畫數是7。

《食言》的來源

《食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左傳》中的“昭公二十一年”的記載中,說到一個名叫張儀的人向齊國的遊說不成功後,回到楚國又遊說楚王。楚王問張儀:“你不能效忠于齊國,又怎麼能為楚國盡忠呢?”張儀回答說:“奴才留在齊國服侍的主子,太不誠實。事實上我并沒有食言。” 這段故事有時也被稱為“張儀食言”的故事。

繁體字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繁體字中,食言的寫法是“食言”。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食言是寫作“食諺”。

例句

他以前答應過會幫我完成這個任務,但他最後卻食言了。

組詞

食言作惡、允而不許、隨心所欲。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言而不信、言而無信

反義詞:言而有信、言而行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