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飕飗的意思、飕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飕飗的解釋

(1).象聲詞。風雨聲。 明 湯式 《小桃紅·姚江夜泊》曲:“江風吹雨響颼飀,寒滲青衫透。” 清 華文裕 《渡江雲》詞:“颼飀幾絲風雨,密密疎疎,做晚涼時候。”

(2).風凜冽貌。 唐 李颀 《聽安萬善吹觱篥歌》:“枯桑老柏寒颼飀,九雛鳴鳳亂啾啾。” 宋 王安石 《杜甫畫像》詩:“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飀。”

(3).指寒氣,寒風。 唐 戴公懷 《奉郎中遊仙山四瀑泉兼寄李吏部包秘監趙婺州齊處州》詩:“叢崖散滴瀝,近谷藏颼飀。” 宋 陸遊 《夜坐庭中達旦》詩:“足倦獨行驚踸踔,髮稀久坐怯颼飀。”

(4).衰敗貌。 宋 範成大 《石湖中秋二十韻》:“隻憐心浩蕩,不管鬢颼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飕飗”是一個漢語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風聲或寒氣,具體釋義如下:

  1. 象聲詞
    指風雨聲或風吹動的聲音。例如唐代李颀《聽安萬善吹觱篥歌》中“枯桑老柏寒飕飗”,李白《明堂賦》中“飒蕭寥以飕飗”,均以“飕飗”模拟寒風呼嘯的聲響。

  2. 風凜冽或寒氣逼人之貌
    形容風寒冷刺骨的狀态,或直接代指寒風。如王安石《杜甫畫像》中“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陸遊《夜坐庭中達旦》中“發稀久坐怯飕飗”,均以此表達凜冽的寒意。

  3. 衰敗、蕭索之意
    少數語境中引申為事物衰頹之貌,如範成大《石湖中秋二十韻》中的“不管鬓飕飗”,暗喻歲月流逝的凋零感。

該詞核心意義與“風”相關,既可拟聲,也可形容寒冷或蕭瑟的景象,多用于詩文增強畫面感。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飕飗

飕飗(suō)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風聲或風勢很大的樣子。它由兩個相同部首組成,分别是“風”和“風”。總筆畫數為19畫。

來源

“飕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意為風勢大作。後來逐漸為人們所使用,并成為描述風聲的一個常用詞語。

繁體

在繁體中,飕飗的寫法為「飕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飕飗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1. 外面飕飗的風聲讓人頭痛不已。

2. 飕飗的風雨使得樹木搖擺不已。

組詞

飕飗的組詞有:飕飕、飕然、飗飗。

近義詞

飕飗的近義詞有:呼嘯、狂風、疾風。

反義詞

飕飗的反義詞有:寂靜、無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