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載幹戈的意思、倒載幹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載幹戈的解釋

亦作“ 倒置幹戈 ”。亦作“ 倒戢幹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将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史記·留侯世家》:“ 殷 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幹戈,示不復用武。”《晉書·華譚傳》:“倒戢幹戈,苞以獸皮。”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亦省作“ 倒載 ”。 唐 元稹 《奏制試樂為禦賦》:“大道既移,則舞行象成於倒載;小戎或駕,則琴音決勝於騶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倒載幹戈”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結構解析

  1. 倒:原指“倒插鋒刃”或“放下”,引申為結束使用。
  2. 載:本義為“陳設、放置”,此處指存放武器。
  3. 幹戈:古代兩種兵器(幹為盾,戈為矛),代指戰争工具。

出處與典故


使用場景

  1. 政治外交:形容國家結束戰争,如“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宋·王禹偁)。
  2. 日常沖突:比喻個人或群體停止争執,如“雙方倒載幹戈,握手言和”。

相關拓展


“倒載幹戈”不僅體現古代對和平的追求,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沖突化解的表達。需注意其發音為dào zài gān gē(部分文獻标注為“dào zǎi”,但主流權威讀音為“zài”)。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載幹戈》是一句含義豐富的成語,意思是停止戰争,放下武器。這個成語由3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倒(倒立,表示破壞、否定)、載(承受、負載)、幹(指戰争)、戈(古代的兵器之一,也是戰争的象征)。 《倒載幹戈》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器使用方式。在古代,打完仗後,勝利的一方會将戰勝的敵方的武器倒扣在大地上,以示結束戰争,告别殺戮。這個動作寓意着人們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争端,結束戰争。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明顯區别。 在古時候,寫漢字的方式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古代的碑文和文石上,字形可能會有些差異。然而,《倒載幹戈》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改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展示《倒載幹戈》的用法: 雙方經過長時間的争鬥,最終意識到戰争隻會帶來痛苦和破壞,于是決定倒載幹戈,尋求和平解決争端。 倒載幹戈"與和平息兵"是一對近義詞,它們都表示結束戰争、停止沖突的意思。而"持戈待敵"則是"倒載幹戈"的反義詞,表示繼續戰鬥、準備迎戰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了您的期望,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