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載幹戈的意思、倒載幹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載幹戈的解釋

亦作“ 倒置幹戈 ”。亦作“ 倒戢幹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禮記·樂記》:“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将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史記·留侯世家》:“ 殷 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偃革為軒,倒戢幹戈,示不復用武。”《晉書·華譚傳》:“倒戢幹戈,苞以獸皮。”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亦省作“ 倒載 ”。 唐 元稹 《奏制試樂為禦賦》:“大道既移,則舞行象成於倒載;小戎或駕,則琴音決勝於騶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倒載幹戈”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将武器倒置放置,象征停止戰争、恢複和平。該成語出自《禮記·樂記》,原文記載“倒載幹戈,包之以虎皮”,描述周武王伐纣後,将兵器收存并覆蓋虎皮以示天下太平的場景。這一行為被後世引申為“止戈為武”的哲學思想,強調武力應以維護和平為最終目的。

從構詞角度看,“倒載”意為倒置放置,“幹戈”是古代盾與戈的合稱,泛指兵器。成語結構通過動作與對象的組合,生動傳遞出“化戰争為安定”的意象。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注解此句時,進一步闡釋其為“偃武修文”政策的具象表達。

在現代語境中,“倒載幹戈”常用于形容國際關系中的和解姿态,或企業競争中采取的非對抗策略。例如《人民日報》曾用此成語評論多國籤署的軍控協議。需要注意的是,該成語與“馬放南山”常連用,但前者側重武器處理方式,後者強調軍事活動的停止,二者構成完整的和平圖景。

網絡擴展解釋

“倒載幹戈”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結構解析

  1. 倒:原指“倒插鋒刃”或“放下”,引申為結束使用。
  2. 載:本義為“陳設、放置”,此處指存放武器。
  3. 幹戈:古代兩種兵器(幹為盾,戈為矛),代指戰争工具。

出處與典故


使用場景

  1. 政治外交:形容國家結束戰争,如“一戎而倒載幹戈,萬國而混同文軌”(宋·王禹偁)。
  2. 日常沖突:比喻個人或群體停止争執,如“雙方倒載幹戈,握手言和”。

相關拓展


“倒載幹戈”不僅體現古代對和平的追求,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沖突化解的表達。需注意其發音為dào zài gān gē(部分文獻标注為“dào zǎi”,但主流權威讀音為“zài”)。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鹿巾寶鎮不究蠶頭鼠尾鲳鳊唱門長生殿纏説炊累摧捽大力點劄吊梯丁屐東踅西倒俄羅斯蛾賊幡傘發擿粉紅敷告好佚惡勞華而不實黃泥坂婚啟昏晝活剝瞷聽嬌俏接對井台進率峻固抗憤圹志練句廉約寮棚籠蔥砻磨呂太後的筵宴秘密銆刀撚金濆衍千紅萬紫前臼齒清評親香瓊酥趨蹡散會轼怒蛙實然樹脂送死套間天兵天将天蓬協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