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建安體的意思、建安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建安體的解釋

指 漢 魏 之際 曹操 父子和 建安 七子等所作的詩文。其中不少作品(主要是詩歌),繼承《詩經》及 漢 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當時社會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詞情慷慨,風格剛健,受到後世的推崇。 唐 王維 《别綦毋潛》詩:“盛得 江 左風,彌工建安體。” 趙殿成 箋注:“ 建安 , 漢 末年號。時 曹 氏父子及 鄴中 七子俱善篇章,後人謂之‘建安體’。”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參見“ 建安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建安體是中國文學史上指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建安年間,公元196年—220年)形成的詩歌創作風格,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等)為代表。其名稱源于漢獻帝年號“建安”,核心特點是“風骨遒勁、慷慨悲涼”,反映了動蕩時代的社會現實與文人情懷。

文學特征

  1. 剛健風骨:建安體突破漢代辭賦的華麗鋪陳,語言質樸剛健,情感深沉。例如曹操《蒿裡行》以“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直擊戰亂慘狀,體現悲怆的現實主義精神。
  2. 五言成熟:該時期五言詩走向成熟,曹丕《燕歌行》為現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詩,曹植《白馬篇》則展現五言詩的韻律化發展。
  3. 個體意識覺醒:作品注重個人情感表達,如王粲《七哀詩》通過“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抒發離亂之痛,标志文人獨立精神的萌芽。

曆史評價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其“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唐代陳子昂推崇“漢魏風骨”,均認可建安體對後世詩歌的奠基作用。現代學者袁行霈指出,建安文學“兼具社會關懷與藝術創新”,是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開端。

(注:參考來源1為《文心雕龍》原典,來源2為《中國文學史》,來源3為《漢魏六朝詩選》)

網絡擴展解釋

建安體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形成的詩歌風格,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為代表。其核心特點如下:

  1. 内容特征
    作品多反映漢末社會動蕩和民生疾苦,如戰亂、人民流離失所等現實問題,同時抒發對國家統一的渴望。例如曹操《蒿裡行》中“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直接描繪了戰争慘狀。

  2. 藝術風格
    繼承《詩經》及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語言質樸剛健,情感慷慨悲涼,形成“建安風骨”這一美學典範。後世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其“氣象渾厚,格調高遠”。

  3. 曆史地位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文人詩歌創作高峰,建安體開創了“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新局面,直接影響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唐代陳子昂等詩人更以“漢魏風骨”為革新目标。

需注意,部分資料将建安體與《三國演義》關聯(如),實為誤解。建安體特指東漢末年的詩歌流派,而《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二者無直接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

闇誦保膺岑嵒長趫沖溶抽列船夫怆結村伴姐打成一片貂卻地比帝闉篼子鬌紒防邊飛糧挽秣附疏黼帷廣衆規過國寳河龍猴頭菇鹄卵家道從容講亭劫波記功忘過及利酒媪極玄捐軀報國籃球臘日禮奢甯儉麻辣辣趴趴凳頗超清淑邱陵融丘融融若無其事賽寳神駕食雁水麝樹阙素節太龢坦克乘員天慈條會題紅窩憋限内縣委笑欣欣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