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n] 故意誇大其辭,使人震驚
危言聳聽
(1).聳然而聽。聳,通“ 悚 ”。 唐 韓愈 《孔君墓志銘》:“坐則與從史説古今君臣父子,道順則受成福,逆輒危辱誅死。曰:‘公當為彼,不得為此。’從史常聳聽喘汗。” 唐 劉禹錫 《代杜司徒謝讓度支鹽鐵等使表》:“伏惟皇帝陛下紹登寶位,光纂鴻猷,擢用之間,華夷聳聽。” 宋 江少虞 《宋朝事實類苑·太宗皇帝》:“因言 宋文帝 恭儉,而元兇悖逆,及 隋 楊素 邪佞, 唐 許敬宗 諂諛之事,侍臣聳聽。”
(2).聳動聽聞。聳,通“ 悚 ”。 唐 司空圖 《擢英集述》:“蓋止交遊之内僭将罪我,益知褒采之難。題以‘擢英’,庶能聳聽。”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蓋 漢 儒之學務實, 宋 儒則近名,不出新義,則不能聳聽。”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 行簡 本善文筆, 李娃 事又近情而聳聽,故纏6*綿可觀。”
(3).恭敬地聽;注意地聽。聳,通“ 竦 ”。 宋 蘇轼 《上知府王龍圖書》:“凡民之失其所者,待公而安,傾耳聳聽,願聞盛德日新而不替。” 宋 葉適 《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 思誠 美儀觀,音吐融暢,上固聳聽,因問其家世。”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明日會堂上出其文誦之,一坐聳聽稱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聳聽漢語 快速查詢。
“聳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通過誇張或驚人之語引起注意或震驚,常見于成語“危言聳聽”。例如:“媒體不應為博眼球而刻意聳聽”。
古義演變
早期“聳”通“悚”(驚動)或“竦”(恭敬),故有雙重含義:
現代用法
現多用于貶義,特指故意誇大事實或制造恐慌,如“這類标題純屬聳聽”。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聳聽》(sǒng tīng)是一個漢語詞彙,原指耳朵豎起、聽得清楚。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和十一個筆畫。它的部首是耳(艹),表示與耳朵有關;另一個部首是立(亻),表示耳朵豎起的動作。總共有十一個筆畫,結構相對複雜。
《聳聽》一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詞源于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具有聰明的聽覺。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民間音樂表演形式之一的卧底手法,演奏者可以運用特殊技巧使聲音倍增。
對于《聳聽》的繁體字,是「聳聽」。相比于簡體字,繁體字在形态上更為複雜,但仍然保留了原詞的意義和結構。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聳聽》在古代常見的寫法是「聳聽」,即用耳部作為部首,而取消了現代寫法中的立字部首。
以下是《聳聽》的例句:
1. 他對聽覺非常敏感,能夠聳聽到微小的聲音。
2. 這個故事講述一個人通過聳聽大自然的聲音來獲得啟示。
《聳聽》相關的組詞有:
1. 聳動:指某物在運動或震動過程中有顯著的起伏。
2. 耳朵:指人和動物聽覺的感官器官。
3. 聽覺:指通過耳朵感受聲音的能力。
《聳聽》的近義詞是「豎耳」,意思相近但描述方式稍有不同。
《聳聽》的反義詞是「閉塞」,表示聽覺遲鈍或難以接收外界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