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祠以祀死于國事的士民。《管子·入國》:“九曰接絶……所謂接絶者: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於上而祠之,此之謂接絶也。”
“接絕”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獻《管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管子·入國》記載:
“九曰接絕……所謂接絕者:士民死上事,死戰事,使其知識故人,受資於上而祠之,此之謂接絕也。”
意為:國家為因公殉職(如執行任務、戰死)的士民,由他們的親友或故交主持祭祀,并由官方提供資金支持。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接絕”有“接受他人幫助,不再拒絕”的含義,但這一解釋與古籍記載差異較大,可能為誤用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接絕”的權威釋義仍以《管子》中的記載為準,即國家通過建祠、資助祭祀的方式告慰烈士。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管子》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
《接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接”和“絕”兩個字組成。
“接”字的部首是手字旁,總筆畫數為8畫;“絕”字的部首是纟字旁,總筆畫數為6畫。
《接絕》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
在繁體字中,“接”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絕”字的繁體寫作“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通過研究古代文獻,我們可以了解到古時候的“接絕”漢字寫法。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因不同的書法家而有所不同。
1. 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接絕了彼此的合作。
2. 他接絕了那個邀請,選擇了獨自完成任務。
1. 接觸
2. 絕望
3. 接納
4. 絕對
5. 接收
1. 拒絕
2. 忽略
3. 不接受
1. 接受
2. 合作
3. 回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