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辭受的意思、辭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辭受的解釋

推辭和接受。《莊子·秋水》:“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清 顧炎武 《答友人論學書》:“其用之身,在出處、辭受、取與;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辭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文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含義指推辭與接受,尤其指在禮節、饋贈、任命等情境下對是否接受的審慎态度與行為選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辭受(cí shòu)

指推辭與接受,強調在面臨饋贈、職位、榮譽等時,根據禮義規範作出的接受或拒絕的行為。

核心特征:

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将“辭受”釋為“推辭和接受”,并引《孟子·萬章下》為例證,強調其關乎“禮義之節”。


二、字源與構詞解析

  1. 辭(cí)
    • 本義為訴訟辯詞,引申為“推卻”“謝絕”。
    • 《說文解字》:“辭,說也”,段玉裁注:“辭,不受也”。
  2. 受(shòu)
    • 本義為接納,《說文》:“受,相付也”,指主動接收他者所予之物。
  3. 合成詞“辭受”
    • 二字并列,形成反義複合詞,突出在特定情境下的矛盾選擇,常見于儒家經典對倫理行為的讨論。

來源: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對“辭”“受”的釋義及合成邏輯分析。


三、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辭受”是儒家“禮義”觀的重要實踐範疇,常見于以下語境:

  1. 饋贈往來
    • 如《禮記·曲禮》:“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但需“受之無愧”。
  2. 官職任命
    • 古代士人常因守節或謙遜而辭官,如“三辭而後受命”。
  3. 道德自省
    •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裡仁》),體現“辭受”需以“道義”為尺。

來源:

儒家經典《孟子·公孫丑上》《禮記》中關于辭受之節的論述,及現代研究著作《中國倫理思想史》(沈善洪、王鳳賢著)。


四、現代語義的延伸與弱化

在現代漢語中,“辭受”一詞已罕用,但概念仍存于以下表達: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對相關俗語的收錄及語義分析。


五、經典用例

《孟子·萬章下》:

“(孔子)于季桓子,見行可之仕也;于衛靈公,際可之仕也;于衛孝公,公養之仕也。受之而不報,禮也;辭之而不受,亦禮也。”

釋義:孔子對不同君主的任職邀請,依禮義決定“受”或“辭”,彰顯“辭受”的倫理實踐性。

來源:

中華書局點校本《孟子正義》(焦循撰)對本章的注疏。


“辭受”是承載儒家禮義觀的行為範式,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倫理語境,現代雖少用,但仍是理解傳統文化中道德抉擇的關鍵詞。

網絡擴展解釋

“辭受”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推辭與接受,常用于表達對事物或禮遇的取舍态度。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應用場景

  1. 倫理道德:
    清代顧炎武在《答友人論學書》中,将“辭受”與“出處”“取與”并列,作為個人修身的重要準則,強調面對利益時應審慎抉擇。
  2. 文學表達:
    常見于古典文獻,用于描述人物對饋贈、官職等情境的應對态度,如“辭受以禮”體現儒家“中庸”思想。

三、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辭受”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指代一種辯證的處世态度,例如在職場或社交中權衡接受與拒絕的邊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及顧炎武著作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查閱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不掉不可企及殘片常車乘警鸱苕處片出迎颠人地崩山摧耋艾帝書斷織之誡廢私立公鳳邸篙橹革路鞏堅觏止怪巧官堠關支鼓棹漢白玉紅毛刀灰洞洞較大解惰進讒盡底晉王寄宿舍均人攔網另外亂雜雜魯連箭梅花數平補平漫批子鋪排驅捶聖道俟幾他方塘岸鐵悶子車體能銅印池退耕脫胎換骨晚霜違舍痿痿羸羸無理式無運智消搖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