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在詩歌聲律上犯雙聲之病。凡上句尾字與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與第三句尾字為雙聲,皆稱“上尾”。《南史·陸厥傳》:“ 約 ( 沉約 )等文皆用宮商,将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自 梁 室雲季,雕蟲道長,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 杜甫 《秋興》詩之五“西望瑤池降 王母 ,東來紫氣滿 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顔。一卧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虛字二實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滿 函關 ’、‘開宮扇’、‘識聖顔’、‘驚歲晚’、‘點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疊足之病矣。”參見“ 八病 ”。
我無法提供符合(專業性、權威性、可信度)原則的權威引用來源。漢語詞彙“上尾”屬于專業音韻學術語,其詳細釋義需參考《漢語大詞典》《廣韻》《切韻》等專業典籍或權威語言學著作。建議您通過以下途徑獲取準确釋義:
《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權威數據庫)
收錄古漢語專業術語最全面的工具書,可查證“上尾”在詩律學中的具體定義及曆史用例。
《廣韻》音系研究文獻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方言與音韻論集》,其中對“上尾”等詩病概念有系統分析。
高校語言學課程資源
例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音韻學》公開課講義,常對“上尾”等術語進行學術解讀。
建議優先查閱專業工具書或學術出版物以獲取符合學術規範的釋義。
“上尾”是中國古代詩歌聲律理論中的術語,屬于南朝沈約提出的“永明體八病”之一,主要指詩句在押韻或聲調搭配上的缺陷。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表現
當相鄰兩句的尾字(或隔句的尾字)為“雙聲”(即聲母相同)時,即構成“上尾”之病。例如,若上句末字為“章”(zhāng),下句末字為“張”(zhāng),因聲母相同且位置重複,會導緻音韻單調。
曆史背景
該概念源于南朝沈約等人對詩歌聲律的規範,旨在通過“四聲八病”理論(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提升詩歌的音樂性,後成為“永明體”的核心規則之一(《南史·陸厥傳》記載)。
影響與規避
犯“上尾”會使詩句缺乏聲調變化,影響誦讀的流暢度。因此,詩人需避免相鄰或隔句尾字的聲母重複,轉而通過平仄交替實現抑揚頓挫的效果。例如,五言詩中常通過平仄相間來調節音律。
擴展說明
“八病”中的其他術語如“平頭”(兩句首字同聲調)、“蜂腰”(句中第二與第五字同聲調)等,均體現了古人對詩歌形式美的精細化追求。需注意,部分規則在後世(如唐代近體詩)中有所調整,但“上尾”作為基礎聲律問題仍被重視。
扒皮貶駁秕敝碧堂鸊鹈膏博物洽聞蟲穢當月颠堕彫蟲小技抵蟲獨腳仙番書賦裡腹圍負債官堠華奧魂消魄奪精廬扣刀傀儡棚料壺裡海令原之戚臨鑒騄耳盧駱馬腦滿意滿願蒙面喪心名利民權納石拈韻朋比作奸覃心窮涸攘地穣人缛組桑楺山泥身子食古如鲠市井徒書笈死勁兒梭緝特命停版吐突外禅往日畏首畏尾渭濁泾清烏金搨纖足校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