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在詩歌聲律上犯雙聲之病。凡上句尾字與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與第三句尾字為雙聲,皆稱“上尾”。《南史·陸厥傳》:“ 約 ( 沉約 )等文皆用宮商,将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自 梁 室雲季,雕蟲道長,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 杜甫 《秋興》詩之五“西望瑤池降 王母 ,東來紫氣滿 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顔。一卧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虛字二實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滿 函關 ’、‘開宮扇’、‘識聖顔’、‘驚歲晚’、‘點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疊足之病矣。”參見“ 八病 ”。
“上尾”是中國古代詩歌聲律理論中的術語,屬于南朝沈約提出的“永明體八病”之一,主要指詩句在押韻或聲調搭配上的缺陷。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表現
當相鄰兩句的尾字(或隔句的尾字)為“雙聲”(即聲母相同)時,即構成“上尾”之病。例如,若上句末字為“章”(zhāng),下句末字為“張”(zhāng),因聲母相同且位置重複,會導緻音韻單調。
曆史背景
該概念源于南朝沈約等人對詩歌聲律的規範,旨在通過“四聲八病”理論(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提升詩歌的音樂性,後成為“永明體”的核心規則之一(《南史·陸厥傳》記載)。
影響與規避
犯“上尾”會使詩句缺乏聲調變化,影響誦讀的流暢度。因此,詩人需避免相鄰或隔句尾字的聲母重複,轉而通過平仄交替實現抑揚頓挫的效果。例如,五言詩中常通過平仄相間來調節音律。
擴展說明
“八病”中的其他術語如“平頭”(兩句首字同聲調)、“蜂腰”(句中第二與第五字同聲調)等,均體現了古人對詩歌形式美的精細化追求。需注意,部分規則在後世(如唐代近體詩)中有所調整,但“上尾”作為基礎聲律問題仍被重視。
《上尾》是一個日語詞彙,它的意思是“最後”。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上”和“尾”。下面對這兩個漢字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介紹:
1. “上”字的部首是“一”,它是一個漢字的基本部分,代表“一條直線”;筆畫數為一畫。
2. “尾”字的部首是“屍”,它是一個象形部首,表示“屍體”;筆畫數為七畫。
《上尾》一詞來源于日語,它是由漢字直接借用而來的。在日語中,它主要用于表示時間、順序或形容事物的最後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上尾》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上尾”,沒有什麼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上尾》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與《上尾》相關的例句:
1. 開學式上尾,校長發表了一次重要的演講。
2. 足球比賽上尾,我們的隊伍取得了勝利。
3. 這部電影真是太精彩了,尤其是結局上尾。
一些與《上尾》相關的詞彙:
組詞:上午、上海、上班、上車
近義詞:最後、末尾、結束
反義詞:開始、起初、開頭
希望以上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