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腿與手掌。《國語·吳語》:“大夫 種 勇而善謀,将還玩 吳國 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三》:“ 袁紹 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絶其哺乳,立可餓殺。” 清 姚士陛 《諸葛銅鼓》詩:“人言 孟獲 不足擒,股掌玩之徒戲耳。” ********* 《全國輿論對汪逆的憤慨》:“在事實上, 汪逆 到了今日,已完全在 日 寇包圍之中,被 日 寇玩之于股掌之上。”
(2).猶股肱。比喻輔佐君主。《戰國策·魏策二》:“ 需 ,寡人之股掌之臣也。”
“股掌”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義、比喻義及曆史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其核心内涵與“掌控”或“輔佐”相關:
字面含義
由“股”(大腿)和“掌”(手掌)組成,字面指代人體部位,但實際使用中極少單獨強調其字面意義。
比喻義:操縱與控制
常見于形容對人或事物的絕對掌控,含貶義色彩。例如:
比喻義:輔佐之臣
在《戰國策·魏策二》中,“股掌之臣”指君主的重要輔佐者,類似“股肱之臣”的用法,強調臣子的得力與不可或缺。此義項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籍。
成語化延伸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納為成語,強調“絕對掌控能力”,如“股掌之間盡顯謀略”,突出對事态的高度控制力。
辨析注意:需結合語境區分褒貶。作“輔佐”時為褒義,作“操控”時多含貶義。例如“股掌之臣”體現信任,而“玩弄股掌”則含操縱意味。
股掌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動詞,意為握住、控制、支配。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或局勢的掌控力和支配能力。
股掌的部首是⺼(肉旁),由8個筆畫組成。
股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它是經過演變和衍生形成的。最早的寫法是象形字,表示手握東西的形狀。
在繁體字中,股掌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股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相似。
1. 他股掌着整個公司的運營,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
2. 這位警察股掌着整個案件的調查工作。
股掌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 股掌權:指握有權力和支配能力。
- 股掌一切:指控制事物的方方面面。
股掌的近義詞有掌握、把握、支配等。
股掌的反義詞有放手、失控、無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