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遯的意思、吏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遯的解釋

猶吏隱。 明 許潮 《武陵春》:“近有君山父老、青谿道士、山中人、太上隱者、滄浪漁父,皆不著名於世,同處於此。蓋世有肥遯、有嘉遯、有吏遯,若吾輩又所謂玄遯者也。”詳“ 吏隱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吏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詞義解析

“吏遯”意為“吏隱”,指古代官員在任職期間保持隱逸心态的生活方式。其中:

2.出處與背景

該詞出自明代戲曲家許潮的《武陵春》,文中提到不同隱逸類型:“肥遯(富足而隱)”“嘉遯(美好而隱)”“吏遯(為官而隱)”“玄遯(深奧而隱)”()。作者借此分類表達對隱逸文化的多元理解,認為“吏遯”是官員在履行職務時仍能保持超然心境的一種境界。

3.分類對比

“吏遯”屬于中國傳統隱逸文化中的特殊類别,與其他隱逸形式區别如下:

4.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或曆史研究,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吏”字的詳細釋義(如甲骨文構型、官職體系等),可參考古代文字學資料()。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個來源,若需查看完整引文或拓展閱讀,可查閱明代《武陵春》原文及相關隱逸文化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吏遯的意思

吏遯(lì dùn)是指官員逃避職責、避免被追究罪責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官員的不負責任和逃避職責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吏(lì)的拆分部首是"口",共4畫;遯(dùn)的拆分部首是"辵"(辶的異體),共13畫。

來源和繁體

吏遯是一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君子之道,吏何足以示之?且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慮近。君子之道,四焉而後可小康也。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遯世而動。”

在繁體中,吏遯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吏遯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文中,吏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但整體上仍能識别。

例句

1. 他在危難時刻吏遯,對于公衆的期待十分失望。

2. 這位官員利用權力吏遯,導緻社會秩序混亂。

3. 吏遯行為的存在嚴重破壞了政府的公信力。

組詞

吏遯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吏治(官員的治理)、吏部(官吏管理機構)等。

近義詞

類似的詞語有逃避、躲避、回避等,它們也都描述了逃避責任或避免面對問題的行為。

反義詞

與吏遯相反的詞語可以是盡職、負責、勇敢等,這些詞語表示了面對責任、勇于承擔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