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行的意思、危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行的解釋

(1).危險的行動。《易·震》:“《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孔穎達 疏:“‘危行也’者,懷懼往來,是緻危之行。”

(2).小心地行動;慎行。《莊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史記·管晏列傳》:“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

(3).正直的行為。《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危,厲也。” 明 樊鵬 《中順大夫陝西提學副使何大複先生行狀》:“先是京官非有罪無九年不遷者,先生特以危行連蹇,湮滞中書,凡十餘年。”

(4).謂(言語)高于行為。《禮記·缁衣》:“大人不倡遊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6*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鄭玄 注:“危,猶高也。”

(5).不安全的航行。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銘》:“析 池口 征,合于 銅陵 ,官不失算,舟無危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危行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危行”的漢語詞典釋義

“危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1. 正直的行為

    源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此處“危”意為“正直、高峻”,“危行”指行為端正、堅守原則。例如:

    君子當以危行立身,不為世俗所移。(《古代漢語詞典》)

  2. 危險的行為

    在部分語境中,“危”可解作“危險”,“危行”即指冒險或可能招緻災禍的行為。如《史記·刺客列傳》中“嚴仲子避仇,求人可以報韓相者,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隱于屠者之間,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镒,前為聶政母壽。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遊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衆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将用為大人粗粝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其中“危行”可引申為可能危及生命的舉動。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危行”詞條,釋義為“正直的行為”,引《論語》為證。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強調“危”的古義為“端正”,并舉例《論語》用例。
  3. 《論語譯注》(楊伯峻注):對“危言危行”的注解明确“危”即“正直”。
  4.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通過曆史語境佐證“危行”的引申含義。

(注:因部分權威詞典無公開線上鍊接,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與出版社;《論語》《史記》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國學大師”網站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危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xíng,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危險的行動
    指可能帶來風險或危害的行為。出自《易·震》:“震往來厲,危行也”,表示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行動需謹慎。

  2. 小心地行動;慎行
    強調行動時保持警惕和審慎。如《莊子·山木》中描述人在荊棘叢中“危行側視”,體現謹慎行走的狀态。

  3. 正直的行為
    指符合道義的磊落之舉。出自《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意為國家清明時,言行均應正直。

  4. 不安全的航行
    特指存在風險的航海或航行活動。

  5. 言語高于行為
    指言論誇張或超出實際作為的現象。


二、經典用例


三、與“危言危行”的區分

“危言危行”是獨立成語,意為“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褒義),與“危行”的單獨含義不同。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單杯瓢扁鵲辯證法并日筆受播德逋蕩不自喜柴毀骨立禅林乘蜺叢缪撮角亭子敵不可縱冬郎東軒憝魁二十一條汾射粉刷告誡革逐古淡詭動鬼目菜鍋塊韓熙載夜宴圖宏谟皇天子花約蕉白角戲截住急急忙忙機谟計窮慮極哰叨淩等腦樁子藕花僑躆秦苑绮筵人己一視善柔書素書信書谒私鬻瑣豔他山攻錯亭壁渟泓頽淵汪踦衛國薇垣五粒風香閤獻曝之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