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心的意思、瞋心的詳細解釋
瞋心的解釋
佛教語。忿怒怨恨的意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龍性猛惡,不能自持,瞋心或起,當忘所制。”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天咫》:“釋門以瞋心壞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瞋心差别有三:曰嫉惡心,曰怨懣心,曰難忍辱心。”
詞語分解
- 瞋的解釋 瞋 ē 睜大眼睛瞪人:瞋目叱之。 同“嗔”。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 心的解釋 心 ī 人和高等動物體内主管血液循環的器官(通稱“心髒”):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樞紐,主要的:心腹。中心。 習慣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況,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曠神
網絡擴展解釋
“瞋心”是佛教術語,指因不滿或怨恨而産生的憤怒情緒,屬于佛教“三毒”(貪、瞋、癡)之一,需通過修行對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定義:瞋心指因外界環境或他人行為引發的不滿、憤怒、怨恨等負面心理狀态。
- 拼音:chēn xīn(注意:部分網頁誤注為“tián xīn”,應以權威來源為準)。
二、佛教内涵
- 根源與表現
瞋心源于對境遇的不滿,如南懷瑾指出“怨天尤人就是瞋的根”,表現為牢騷、苛責他人,甚至暴力行為。
- 危害性
佛教認為瞋心會破壞善行,導緻身心受損。輕則心煩意躁,重則傷及肝目,且易引發惡口、争鬥等業報。
三、對治方法
佛教主張通過修“慈心”化解瞋心,如《酉陽雜俎》提到“慈心降一切魔”。具體方法包括:
- 覺察情緒:及時識别并控制憤怒的萌芽。
- 修習忍辱:以寬容心态面對逆境,減少對外界的執着。
四、經典例證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瞋心可令修行者失去自制,強調克制的重要性。清代龔自珍則細分瞋心為“嫉惡心、怨懣心、難忍辱心”三類。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三毒理論或具體修行方式,可參考《印光法師嘉言錄》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瞋心('A mind of anger' in English)是一個描述憤怒、憤恨、憤懑等情緒的詞語。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心」,右邊是「犬」。筆畫的數量為12劃。
《瞋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詞彙中。佛教中的瞋心是指一個困擾人的心态,表現為對别人的憤怒和怨恨。佛教教義強調對瞋心的排除,認為要消除這種負面情緒,獲得内心的平靜。
在繁體字中,「瞋心」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瞋心」的一種寫法是将其中的「心」字寫成「忄+⺁」的形式,表示内心産生的不滿和憤怒。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瞋心」這個詞,例如:他對鄰居的噪音非常煩惱,内心充滿了瞋心。
一些與「瞋心」相關的組詞包括「瞋恨」、「憤痛」、「怒氣沖天」等。
與「瞋心」近義的詞語有「憤怒」、「怨恨」、「惱怒」等。
與「瞋心」相反的詞語可以是「寬容」、「善心」、「忍讓」等。
希望這些内容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