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論和評價。《梁書·袁昂傳》:“從兄提養訓教,示以義方,每假其談價,虛其聲譽,得及人次,實亦有由。”
"談價"是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用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交易雙方就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進行商議、協商的過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談價(tán jià)
指買賣雙方通過口頭交流,對商品或服務的價格進行讨論、磋商,以期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水平。
例:"在古玩市場,買家與賣家常常需要反複談價才能成交。"
需涉及至少兩方(如買賣雙方、合作方),單方面定價不構成"談價"。
強調協商的互動性,包含出價、還價、讓步等環節(如:"經過三輪談價,最終降價20%")。
以達成交易為目的,區别于單純的價格讨論(如市場調研)。
詞語 | 差異點 | 使用場景示例 |
---|---|---|
議價 | 更正式,常見于書面合同 | "合同條款包含議價空間" |
砍價 | 側重買方主動壓價 | "她在夜市擅長砍價" |
講價 | 口語化,與"談價"可互換 | "跟店主講價省了50元" |
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定義"談價"為"商議價格"(第1265頁)。
孟琮等編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收錄"談價"作為商務談判類動詞(第412頁)。
顯示"談價"在商貿文本中出現頻率高于日常對話(檢索時間:2023年)。
"跨境電商談判中,彙率波動直接影響談價策略。"
"中國傳統集市文化中,談價既是交易手段,也是社交儀式。"(例:蘇州觀前街布匹交易)
“談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談價”指談論和評價,核心在于對事物或人物的讨論與價值判斷。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人物品行的評議,例如《梁書·袁昂傳》提到“每假其談價,虛其聲譽”,即通過談論來擡高聲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梁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崩崩不食之地捗摅癡愛賜許道意的着鞮譯象寄東鄰端恪多事之秋發輝分片趕熱鬧格色攻駒恭虔挂零豪薩人換算還要蕙的風活跳匠役蹇難劍外椒房蘭室嚼嚼解鈴還須系鈴人積潦勁直救搭幾種巨型老着臉皮躐玷流徽率勵馬監馬牛貿易額面禳蜜橘命意盤道朋比為奸平闆泣嗁龜茲闆阮肇傷陷神鬼不測深闳市步順便玩兒不轉吳承恩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