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宿戒的意思、宿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宿戒的解釋

(1).古代舉行祭祀等禮儀前十日,與祭者齋戒兩次,第二次齋戒在事前第三日進行,稱宿戒。《周禮·春官·世婦》:“世婦掌女宮之宿戒。” 鄭玄 注:“宿戒,當給事豫告之齊戒也。”《儀禮·鄉飲酒禮》:“鄉朝服而謀賓介,皆使能不宿戒。” 鄭玄 注:“再戒為宿戒,禮,将有事,先戒,而又宿戒。”

(2).事先警戒。《東觀漢記·祭遵傳》:“兵退無宿戒,糧食不豫具,今乃調度,恐力不堪。”《明史·陶魯傳》:“羽書狎至,戎裝宿戒,聲色不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宿戒是漢語古典文獻中記載的禮儀術語,指古代祭祀或重大典禮前主持者與參與者進行的齋戒準備。《周禮·春官·世婦》記載"帥女官而宿戒",鄭玄注"宿戒必先誓戒,告以儀法",表明其包含儀式規範的事前告知與身心潔淨的雙重含義。

該詞的核心意義可從兩方面解析:

  1. 行為規範層面——指提前申明禮儀程式,如《禮記·禮器》"三月宿戒"孔穎達疏"緻齊之前,預戒宿諸官",強調對典禮流程的預先熟悉。
  2. 身心準備層面——《春秋繁露》載"齋戒沐浴,潔清緻敬",反映古人通過沐浴更衣、節制飲食等方式達到精神專注的狀态,與"散齋""緻齋"共同構成完整的祭祀準備體系。

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宿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齋戒儀式

  1. 定義:指古代舉行祭祀等重大禮儀前,參與者需進行兩次齋戒,其中第二次齋戒在儀式開始前第三日進行,稱為“宿戒”。這一流程旨在通過提前淨化身心,體現對祭祀的重視。
  2. 文獻依據:
    • 《周禮·春官·世婦》記載:“世婦掌女宮之宿戒。”鄭玄注解:“宿戒,當給事豫告之齊戒也。”
    • 《儀禮·鄉飲酒禮》提到:“皆使能不宿戒”,強調儀式前需遵守戒律。

二、廣義上的“事先警戒”

  1. 軍事與日常應用:指在行動前提前做好戒備或警示。例如《東觀漢記·祭遵傳》描述軍隊“兵退無宿戒”,批評缺乏預先部署;《明史·陶魯傳》則提到“羽書狎至,戎裝宿戒”,體現對緊急軍情的應對。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北大荒才具策力長茲程式設計齒齒從妹蹉跎自誤大鈞達學耳不忍聞犯諱飛紅費心勞力風荷風起雲湧俘虜幹熯孤鳏瑰望告朔饩羊鴻輝滑涽翬矯徽織魂轎霍地假饒戟萃計上心來苴茅焘土俊達看詳口吧吧窟籠兩優釋褐俚惡鱗鬐忙郎漂擺剽剟睥盼潛退青閣清削侵街錢球風秋風纨扇染指三鬥塵三恪山庖手攜手特的甜口兒投詞誤本物品先笑後號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