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逆的意思、寇逆的詳細解釋
寇逆的解釋
(1).賊寇,叛逆。《後漢書·臧洪傳》:“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掃清寇逆,共尊王室。”
(2).指叛亂。《陳書·儒林傳·沉文阿》:“及 侯景 寇逆, 簡文 别遣 文阿 募士卒,入援京師。”
詞語分解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逆的解釋 逆 ì 方向相反,與“順”相對:逆流。逆行。逆風。逆轉(僴 )(局勢惡化)。莫逆之交。 抵觸,不順從: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産。 迎接:逆旅(旅店)。 預先:逆料(預料)。
專業解析
寇逆,漢語複合詞,由“寇”與“逆”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入侵的敵人或叛亂的賊寇,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指代對國家、政權或社會秩序構成嚴重威脅的敵對勢力。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 字義分解與合成詞義
- 寇 (kòu):
- 本義:指入侵者、強盜、劫掠者。《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強調其強橫劫掠的性質。
- 引申義:泛指外來的侵略者或内部的叛亂者、敵人。
- 逆 (nì):
- 本義:指方向相反,與“順”相對。《說文解字》釋為“迎也”,有“反向而行”、“違背”之意。
- 引申義:引申為背叛、叛亂、違抗(正道或君命),指大逆不道的行為或人。
- 寇逆 (kòu nì):
- 兩字結合,意義疊加并強化。指入侵的敵寇或反叛的逆賊,特指那些以武力手段進行侵略或發動叛亂,嚴重危害國家安定、社會秩序和正統統治的敵對力量。該詞蘊含着對所指對象的強烈譴責和敵視。
二、 曆史語境與典型用法
“寇逆”一詞在古代文獻,尤其是史書、奏章、檄文中極為常見,用于指代:
- 外患:如異族入侵的軍隊(如“匈奴寇逆”、“倭寇逆亂”)。
- 内亂:如地方割據勢力、農民起義軍(常被官方稱為“賊寇”)或權臣發動的叛亂(如“某藩寇逆”)。
- 敵對政權:在分裂時期,互相敵對的政權常互稱對方為“寇逆”。
其使用往往帶有鮮明的官方立場和正統觀念,站在維護現有統治秩序的立場上,将反抗者或入侵者定性為“寇逆”。
三、 現代理解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寇逆”屬于曆史詞彙或書面語、文言色彩較濃的詞彙。雖然其基本含義(入侵之敵或叛亂之賊)仍然清晰,但日常口語和現代白話文中已較少使用。它主要出現在:
- 曆史叙述:描述古代戰争、叛亂事件時。
- 文學創作:曆史小說、古裝影視劇台詞中,用以營造曆史氛圍或表達特定角色的立場。
- 特定修辭:在需要強烈貶斥敵對勢力或叛國行為的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中偶有使用,但頻率較低。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釋義最權威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對“寇”、“逆”及合成詞“寇逆”有詳細的曆史溯源和義項解釋。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化常識的大型辭書,《辭源》對“寇”、“逆”的詞義演變及其在古代文獻中的組合運用(如“寇逆”)有精當的考釋和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該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文獻中的常用詞和疑難詞,對“寇逆”這類古語詞的含義和用法有明确界定。
網絡擴展解釋
“寇逆”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指代對象
- 賊寇與叛逆:指代叛亂者或侵略者,常用于描述破壞國家安定的敵對勢力(如《後漢書·臧洪傳》中“掃清寇逆”)。
- 叛亂行為:直接指代叛亂事件本身,如《陳書·儒林傳》提及的“侯景寇逆”。
-
詞義演變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強調對正統權威的挑戰,如外敵入侵或内部反叛。
二、單字解析
三、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如:
《後漢書》載:“共尊王室,掃清寇逆。”
《陳書》述:“侯景寇逆,募士卒入援京師。”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組詞示例(如“寇邊”“逆産”),可參考曆史類辭書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誖逆冰溜柱裁鉸暢適澄江如練赤海齒如齊貝持之有故辭頭錯認丹頂鶴燈黑凋摧法星風衍偾軍分宥浮标工楷關右核理橫溢龢同火運翦春韭江郭膠噤借閲靜室浄馔浸漁侰澀穅核潰師聊蕭裡庫陵夷旅居廟塔密密稠稠奴虜骈趾啟迪箧扇羣治熱忽忽紉蘭散閑商女勝跡逝波束車說三道四損壞筍乾桃神韬湮通權達變投河奔井托物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