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話要說而未說。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晉 左思 《悼離贈妹》詩:“含辭滿胸,鬱憤不舒。”《藝文類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顔延之 《白鹦鹉賦》:“思受命於黃髮,獨含辭而採言。”
(2).猶言語。《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晉 張敏 《頭責子羽文》:“轉禍為福,含辭從容。”
“含辭”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表達,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含辭”由“含”與“辭”複合構成,指言辭包含在口中尚未完全表達的狀态。《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口含言辭而未出”,強調欲言又止的含蓄表達特征。
二、古代用法溯源 最早見于三國曹植《洛神賦》“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該句通過未言之辭與幽蘭氣息的類比,塑造出洛神欲語還休的婉約形象(《洛神賦》原文載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
三、現代語境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特指:
四、語義演變考據 據《說文解字注》,“含”本義為“嗛也”,即銜物于口;“辭”在《爾雅》中釋為“訟也”,後引申為言語文辭。二字結合後形成超越字面意義的文學意象,這一用法在唐宋詩詞中得到延續發展。
“含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有話要說而未說
指心中懷有言辭卻未直接表達,常見于古典文學中。例如:
指言語本身
直接代指語言或言辭。如晉代張敏《頭責子羽文》中“轉禍為福,含辭從容”,此處“含辭”即指通過言語化解危機。
“含辭”既指未言明的思緒,也指語言本身,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核心在于通過“未言”或“已言”傳遞深層情感,常見于魏晉至南北朝的文學作品。
傍門敝腸逼緊逼危測量學猖熾朝署車馬客遲眉鈍眼沖劑崇基沖涼愁冗冗出類拔群大伯娘刀鋸鼎镬得已鬥蓋兒孫耳聞眼見番茂煩袂非理閣下關隘古禮海軍衙門海嘯烘焙鴻紛話茬回沙毀碎檢察廳見扼交感神經饑勞旌典極役棘蒬機約絶理陵籍陵門騾軍扭轉乾坤乒壇棄常奇功色喜殺價水皮輸精管桃花粉退過衛霍誤卯五幸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