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幡的意思、三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幡的解釋

道家謂色、空、觀三者最易搖蕩人心,故以三幡為喻。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清 姚鼐 《九月八日谒明孝陵遊覽靈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園》詩:“寘彼萬古懷,企此三幡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幡"是漢語中具有宗教哲學意涵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體系:

一、佛教哲學概念 據《漢語大詞典》(1993年商務印書館版)釋義,三幡指代影響人類精神境界的三種障礙,即「色」「空」「觀」三種妄念,典出《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該理論認為,修行者需破除這三重精神帷幕方能達到徹悟境界。晉代高僧支遁在《逍遙論》中論述:"三幡揭而靈照朗,六塵消而圓光淨",形象描繪了超脫三幡後的澄明心境。

二、道教儀式象征 《道教大辭典》(1994年華夏出版社版)記載,三幡在道教齋醮科儀中特指三種法事旌旗,分别象征天、地、水三官。這種形制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的五鬥米道,在《雲笈七籤》卷三十七有明确記載:"立三幡于壇場,表三官之臨鑒"。現代道教研究顯示,該規制仍保留于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的羅天大醮儀式中。

詞源學角度考察,《說文解字注》指出"幡"本義為"書兒拭觚布也",後引申為标識性旗幟。前綴"三"在儒釋道三教體系中均具有特殊數理意義,如《周易》三才之道、佛教三法印、道教三清尊神等,這使"三幡"成為承載文化複合語義的特殊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三幡”是道家術語,指色、空、觀三者,認為這些概念容易動搖人心。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孫綽的《遊天台山賦》和清代姚鼐的詩作中,用于比喻對心性的影響。

具體解析:

  1. 核心含義
    道家以“三幡”喻指色(物質現象)、空(虛無)、觀(心識)三者。這三者被認為是擾亂心性、引發欲望的根源,需通過修行消解其影響。

  2. 文獻引用

    • 晉代孫綽《遊天台山賦》:“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于三幡。”
    • 清代姚鼐詩句:“寘彼萬古懷,企此三幡通。”
      均通過“三幡”表達對心性超脫的追求。
  3. 延伸辨析
    部分解釋(如“軍隊旗幟被奪走”的比喻)可能是對“幡”字的誤解,實為道家哲學概念,與世俗失敗無關。

“三幡”是道家對心性修行的抽象概括,需結合古代文獻理解其哲學内涵。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遊天台山賦》及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飛闆桐保福别情比居兵饷哺飼彩練憯急騁馬打擠達論電流星散短歲放燈風月旦光瑩嘩呶黃牛灘胡風恢疎簡疏潔士吉甫積陰句計冷澁兩街裡長林居利嗖露鋒爐情馬閑鴾毋木落歸本内德猊爐跑灘匠萍寄祈禳氣運三結合砂鍋砸蒜射口申義身在林泉,心懷魏阙市場調節價是用順風吹火索琅琅外路人瓦爿唯心史觀文幌五更天無間可乘詳穩宵熸習貫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