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篇名。明代宋濂作。馬生,是作者家鄉的太學生。文中回顧了作者少年求學的艱辛,勉勵後學者珍惜良好的學習環境,勤奮攻讀。當時作者已身居高官、功成名就,但文章語言平易親切,循循善誘。
《送東陽馬生序》全文如下: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谒餘,撰長書以為贽,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将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诋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送東陽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為勉勵同鄉晚輩馬君則而寫的贈序,題目含義和背景可分解如下:
「送」
指臨别贈言,表明文體為贈序(與書序不同),具有勉勵、勸誡性質。
「東陽」
地名,今浙江東陽市,宋濂與馬君則同為金華府人,故稱“同鄉”。
「馬生」
指馬君則,“生”是對晚輩讀書人的尊稱。他是當時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與宋濂有同鄉之誼。
「序」
此處特指贈序,用于臨别時表達勸勉、期許之意,而非書籍的序言。
文章以“勤且艱”為主線,強調:
該文因情感真摯、語言質樸,成為古代勸學名篇,入選多版語文教材。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作家陸遊所著的一篇散文,以其雄辯俊逸的文辭和深情厚意的感召力,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散文之一。
“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東陽”指的是馬生的故鄉,也是陸遊的老故鄉。而“生序”則表示序言、序文之意。
拆分部首:馬(馬)生(生)序(才、巳、⻏)
筆畫數:馬(3畫)生(5畫)序(7畫)
《送東陽馬生序》是陸遊在1278年将馬生去世後所寫,作為對馬生一生友情的追憶和送别之作。此文後來被延續廣泛流傳,并被用作背誦篇目,成為中國現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繁體字為:送東陽馬生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所以“送東陽馬生序”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送東陽馬生序。
以下是一句取自《送東陽馬生序》的例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邪?”
與“送東陽馬生序”相關的組詞有:東陽、馬生、序言、散文、明代、作家、文辭、追憶、送别。
沒有近義詞與“送東陽馬生序”相關。
沒有反義詞與“送東陽馬生序”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