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粗;好壞。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誠僞。” 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是必能知風俗之良窳,采寮之善否。”《清史稿·兵志七》:“凡船政料件到工,先由兩廠驗收。其職任須審料質之良窳,慎重存儲。”
“良窳”是一個較為少用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現代例句綜合解釋如下:
“良窳”意為精粗、好壞,通常用于評價事物的質量高低或優劣程度。例如“審料質之良窳”即指審查材料的優劣(《清史稿》引例)。
古代文獻:
現代應用:
“良窳”多用于正式或專業文本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評價對象的質量差異。如需更完整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查字典網)。
《良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有着豐富的含義,通常用來形容事物的好壞、美丑、優劣等方面。
《良窳》的拆分部首是「艮」和「穴」。其中,「艮」是指事物的靜止、固定或阻礙的特性,「穴」則代表一個洞穴或空間。
《良窳》共有11個筆畫,其中「良」有7個筆畫,「窳」有4個筆畫。
《良窳》這個詞最早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繁體的寫法是「良窊」,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良窳的古代字形和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仍能辨認。
1. 他的畫作非常精美,可以用「良窳」來形容。
2. 這間房子雖然外觀不起眼,但内部裝修得「良窳」無比。
良好、良心、良久、窳敗、窳喪、窳劣
優秀、美好、出色
劣等、惡劣、糟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