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窳的意思、良窳的詳細解釋
良窳的解釋
精粗;好壞。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誠僞。” 唐 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是必能知風俗之良窳,采寮之善否。”《清史稿·兵志七》:“凡船政料件到工,先由兩廠驗收。其職任須審料質之良窳,慎重存儲。”
詞語分解
- 良的解釋 良 á 好:良好。善良。良辰美景。良知良能(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人類不學而知的、不學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良莠不齊。 很:良久。良多趣味。用心良苦。 誠然,的确:“古人秉燭夜遊
- 窳的解釋 窳 ǔ (事物)惡劣,粗劣:窳劣。窳敗(腐敗;敗壞)。窳陋(粗劣,質量很差)。良窳(優劣)。 懶:窳惰。 瘦弱。 筆畫數:; 部首:穴;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良窳(liáng yǔ)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良”與“窳”二字組合而成,主要表示事物的優劣、好壞。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一、核心釋義
-
字義構成
- 良:本義指“好、善”,引申為優良、美好。如《說文解字》:“良,善也。”
- 窳:本義指“器物粗劣”,引申為惡劣、腐敗。如《說文解字》:“窳,污窬也。”段玉裁注:“凡物惡劣者謂之窳。”
- 合成詞義:二者并列構成反義複合詞,強調事物品質的“好與壞”“優與劣”的對比。
-
現代釋義
指事物的質量高低、優劣程度,多用于評價産品、工藝、制度等客觀對象的品質差異。
例:檢驗産品的良窳,需通過嚴格标準。(《現代漢語大詞典》)
二、字源與曆史用例
-
古代文獻溯源
- 《韓非子·難一》中已有“器之工窳”的表述,以“窳”指器物粗劣。
- 清代章炳麟《訄書·訂文》提到“物有良窳,而意有美惡”,明确将“良窳”用于事物品質評判。
-
近現代用法
20世紀後,“良窳”成為學術與書面語中的常用詞,尤其多見于工藝、經濟、管理等領域的質量評估。
例:“工業制品之良窳,關乎國計民生。”(《辭源》修訂本)
三、用法與搭配
-
常見語境
- 評價事物質量:如“技術良窳”“制度良窳”。
- 對比分析:常與“參差”“不一”連用,如“品質良窳不齊”。
-
語法功能
多作主語或賓語,屬書面正式用語,口語中較少使用。
例:學者需辨析史料之良窳。(《漢語大詞典》)
四、相關詞組
- 良窳混雜:指優劣混雜,難以區分。
- 考其良窳:考察事物的好壞。
- 良窳參半:優劣各占一半。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
- 《現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18)
- 章炳麟《訄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網絡擴展解釋
“良窳”是一個較為少用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代文獻及現代例句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良窳”意為精粗、好壞,通常用于評價事物的質量高低或優劣程度。例如“審料質之良窳”即指審查材料的優劣(《清史稿》引例)。
詞源與用法
-
古代文獻:
- 最早見于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觀器械之良窳”,指通過觀察器具的精粗來判斷質量。
- 唐代劉禹錫用“知風俗之良窳”描述辨别社會風氣的優劣。
-
現代應用:
- 學術領域:如“學術期刊表現的良窳與學門正當性相關”。
- 工程管理:例如“飛行器維修管理的良窳直接影響安全”。
- 公共政策:如“施政計劃執行的良窳攸關國家發展”。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優劣、好壞、高下。
- 特殊語境:側重對事物精細與粗糙、完善與欠缺的比較,較“優劣”更具書面色彩。
例句參考
- “集成電路封裝品質的良窳,焊線是關鍵制程”。
- “資源配置績效的良窳不影響并購意願”。
“良窳”多用于正式或專業文本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評價對象的質量差異。如需更完整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查字典網)。
别人正在浏覽...
白水泥寶龜鷩毳筆外法策馭單父琴倡飲承筐斥責赤彘出參簇捧鳳膺佛慧伏伏帖帖光燈黑秀很子回換郊處假勢誡勅接事京饷九英梅巨會款附稂莠不齊楞怔理虧心虛莅飒龍鳳地冒綳麻起女歧拍老腔炮格篇語秋瑾仁人戎艦軟香溫玉三昧真火瑟瑟幕扇暍手頭水犀軍宋才潘面隨寓隨安俗襟訴求攤館歎笑蹄筌腿肚子狹陋詳練西班牙戲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