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用信函下達命令。《三國志·魏志·崔炎傳》:“時未立太子, 臨菑侯 植 有才而愛。 太祖 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 清 李伯元 《南亭筆記》卷六:“ 閻 無奈,祗得函令 天津 當道,派人選覓,尅日解京。” 郭希仁 《從戎紀略》:“ 上海 和議已可望成,令各省皆停戰,當即抄録電文,函令 伯英 與東軍派員交涉,守約停戰。”
“函令”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定義、來源、用法等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指通過信函形式下達命令或指示的行為,拼音為hán lìng。該詞由“函”(信件)和“令”(命令)組合而成,強調以書面而非口頭傳達指令的形式。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原文,可參考完整内容。
《函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通過書信傳達命令或指示。通常用于形容高層領導或上級機構向下發出的正式通知或命令。
《函令》的部首是凡(幾)部,由兩筆構成。其中,部首“凡”意為普通、常見之意,與“函令”的字義相符。
《函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君主或高級官員經常通過書信向下級傳達重要指令或命令。這種書信被稱為“函件”。隨着時間的推移,“函件”的意義逐漸演變為傳達上級命令的代名詞,也就是今天的“函令”。
《函令》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函令」。
古代漢字中,「函令」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區别。
1. 領導下達了一份嚴肅的函令,要求全體員工加強安全意識。
2. 政府發出了一封函令,要求所有居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函令狀、函令文、函令谕、函令式。
命令、通知、指示。
請求、建議、征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