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的意思、封泥的詳細解釋
封泥的解釋
(1).謂用泥封緘文書。古代文書囊笥外加繩捆紮,在繩結處以膠泥加封,上蓋钤印,以防洩密、失竊。也有将簡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繩封泥者。盛行于 秦 漢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禦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陽觀聖德感應頌》:“目對封泥,手連印署。”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序>》:“竊謂封泥之物,與古璽相表裡,而官印之種類,較古璽印為尤夥,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為用至大。” 清 末以來,此項遺物發現甚多。參閱 清 吳式芬 陳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劉鹗 《鐵雲藏封泥》, 周明泰 《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 馬衡 《封泥存真》。
(2).《後漢書·隗嚣傳》:“ 元 ( 王元 )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 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此謂守關如封泥,後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 唐太宗 《入潼關》詩:“棄襦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詞語分解
- 封的解釋 封 ē 密閉,使跟外面隔絕:封閉。密封。封口。封存。封條。封貯。封面。封底。封鎖。封頂。冰封雪飄。封山育林。 用來裝信、錢等物的紙套:信封。賞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封侯。封君(領有封地
- 泥的解釋 泥 í 土和水合成的東西:泥巴。泥垢。泥漿。泥煤。泥淖(泥污的窪地)。泥濘。泥窪。 像泥的東西:棗泥。山藥泥。印泥(蓋圖章用的印色)。蒜泥。 泥 ì ㄋㄧˋ 塗抹:泥牆。泥縫兒(坣 )。 固執,死
網絡擴展解釋
封泥是中國古代用于封緘文書、貨物的一種特殊方式,其核心功能是防僞保密,并作為身份或權限的憑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封泥亦稱“泥封”,是古人用膠泥封緘簡牍、包裹時加蓋印章的泥塊。其作用類似現代火漆封緘,通過印章在泥上壓出印文,确保文件未被私拆。
2.曆史時期
- 起源:春秋末期出現,與玺印同時産生。
- 盛行:秦漢時期達到高峰,延續至魏晉南北朝。
- 衰落:隨着紙張普及,唐代後逐漸消失。
3.使用方法
- 簡牍封緘:将竹簡或木牍捆紮後,在繩結處放置挖有方槽的木塊(檢木),覆蓋濕泥并加蓋印章。
- 絹囊封口:若簡牍較多,則裝入絹囊後紮口,外部加檢木封泥。
4.材質與特征
- 材質:多用青泥,質地堅韌,可保存千年。
- 形狀:多為不規則圓形,少數方形;正面為印文,背面有繩迹。
- 印文形式:秦漢印章多為陰文,钤于泥上呈陽文。
5.功能與意義
- 保密防僞:防止文書傳遞中被篡改或竊取。
- 行政憑證:記錄官名、人名、地名,為研究古代官制、地理提供重要資料。
- 藝術價值:封泥文字線條蒼勁古拙,邊欄天然形成,成為篆刻藝術的重要借鑒對象。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對“封泥”與“泥封”的稱謂存在細微差異:未加蓋印章的膠泥稱“封泥”,加蓋後稱“泥封”。但多數語境下兩者通用,指代同一事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封泥的考古發現或藝術影響,可參考來源(馬王堆漢墓出土實例)及(篆刻藝術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封泥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用泥土或封條密封封口的動作。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封"和"泥",分别代表封閉和泥土。"封"部的筆畫為4,"泥"部的筆畫為8。
《封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使用泥土來封閉容器或物品,以确保密封度。這種封閉方式稱為封泥。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區别。
在古代,封泥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以下是一些關于封泥的例句:
1. 他用泥土封了信封的口。
2. 這個容器用封泥密封,保證了裡面的東西不會洩露。
與封泥相關的組詞包括:封口、泥封、封閉。近義詞可以是封土或封塵,反義詞可能是開封或解封。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