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泥的意思、封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泥的解釋

(1).謂用泥封緘文書。古代文書囊笥外加繩捆紮,在繩結處以膠泥加封,上蓋钤印,以防洩密、失竊。也有将簡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繩封泥者。盛行于 秦 漢 。《後漢書·百官志三》:“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禦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唐 李林甫 《嵩陽觀聖德感應頌》:“目對封泥,手連印署。”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序>》:“竊謂封泥之物,與古璽相表裡,而官印之種類,較古璽印為尤夥,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為用至大。” 清 末以來,此項遺物發現甚多。參閱 清 吳式芬 陳介祺 《封泥考略》, 清 劉鹗 《鐵雲藏封泥》, 周明泰 《續封泥考略》《再續封泥考略》, 王國維 《齊魯封泥集存》, 馬衡 《封泥存真》

(2).《後漢書·隗嚣傳》:“ 元 ( 王元 )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 函谷關 ,此萬世一時也。”此謂守關如封泥,後因以“封泥”喻據守雄關。 唐太宗 《入潼關》詩:“棄襦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泥是中國古代用于封緘文書、物品的黏土印章載體。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物理密封與印文标識,實現信息保密、權屬認證及運輸監管。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封泥特指“古代公私簡牍封緘處用泥封閉,蓋印其上”的遺存物,兼具實用與防僞價值。

從曆史應用看,封泥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至秦漢達到鼎盛。《周禮·秋官》記載“凡通貨賄,以玺節出入之”,印證了封泥作為通關憑證的行政功能。漢代官署通過不同形制封泥區分文書等級,如“禦史大夫章”等中央官印封泥,與地方郡守封泥形成層級标識體系。

制作工藝層面,《考工記》描述封泥需選用細膩黏土,經揉捏成型後壓蓋印章。幹燥後的封泥形成不可逆的立體印文,任何開啟行為均會導緻印面斷裂,這種“一次性封緘”技術成為古代保密機制的重要組成。考古發現的“臨淄丞印”等實物,佐證了其制作标準化特征。

隨着紙張普及,封泥在魏晉時期逐漸被蠟封取代,但其形制演變出新的文化内涵。清代金石學家吳式芬《封泥考略》系統梳理了封泥文字,使其成為研究古代職官制度、地理沿革的重要物證。現代考古學通過封泥出土地點,可還原秦漢郵驿路線與物資流通網絡。

該詞條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文獻考據、《中國印章藝術史》工藝研究,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布的秦漢簡牍整理報告等權威資料,符合曆史語言學與物質文化研究的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封泥是中國古代用于封緘文書、貨物的一種特殊方式,其核心功能是防僞保密,并作為身份或權限的憑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封泥亦稱“泥封”,是古人用膠泥封緘簡牍、包裹時加蓋印章的泥塊。其作用類似現代火漆封緘,通過印章在泥上壓出印文,确保文件未被私拆。

2.曆史時期

3.使用方法

4.材質與特征

5.功能與意義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對“封泥”與“泥封”的稱謂存在細微差異:未加蓋印章的膠泥稱“封泥”,加蓋後稱“泥封”。但多數語境下兩者通用,指代同一事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封泥的考古發現或藝術影響,可參考來源(馬王堆漢墓出土實例)及(篆刻藝術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北酆摽虔薄言朝寄赤绠愁惱酬燕出處殊途除隧璀璨大荔人倒床得逞電邀反道豐淫拂世甘味宮人斜遘會過實畫家霍亂叫名阱淵救死扶傷機雲吉宅踡屈疴禍口似懸河六戎龍羊忙忙疊疊妙緒蜜父骈枝撇蘭情愫欺詐雀録取女人心歸向容錯時友說不響熟石灰思王谇辱天縡痛痛快快鼍梁萬分之一晩婆婆微月文魁下不了台遐濟先世笑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