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佐的意思、四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佐的解釋

(1).指四位輔佐大臣。《逸周書·成開》:“三極:一,天有九列,别時陰陽;二,地有九州,别處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維明。” 孔晁 注:“四佐,謂天子前疑、後丞、左輔、右弼。” 朱右曾 校釋:“疑,謂博聞多識,可決疑惑者;丞,謂承天子之遺忘者;直立敢斷,廣心輔善謂之輔;廉潔切直,匡過諫邪謂之弼。”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故明君在上,慎終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聖賢群輔錄》上:“ 明由 曉升級, 必育 受稅收, 成博 受古諸, 隕邱 受延禧。右 燧人 四佐。 燧人 出天,四佐出 洛 。”

(2).指脾、腎、肝、肺。《逸周書·武順》:“心有四佐,不和曰廢。” 孔晁 注:“四佐,脾、腎、肺、肝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源于古代典籍,特指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四位重要官員。其釋義與來源可考據如下:


一、基本釋義

四佐指古代傳說中輔佐君王的四位賢臣,分别掌管不同領域的國家事務,共同維護天道與人倫秩序。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與官僚體系雛形。根據《大戴禮記·四代》記載,四佐的具體職能為:

  1. 天官:司掌天文曆法,觀測天象以指導農時(如“調曆”即制定曆法);
  2. 地官:管理土地資源與農業生産(如“守時”指遵循節氣耕作);
  3. 民官:教化百姓,推行倫理道德(如“廪者”指儲備糧食赈濟民生);
  4. 神官:主持祭祀禮儀,溝通人神(如“使者”傳達政令與神意)。

    這一劃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以天道立政”的治理邏輯。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考據

  1. 《大戴禮記·四代》(西漢·戴德編纂)

    原文載:“四佐:天佐調曆,地佐守時,民佐廪者,神佐使者。”此為“四佐”概念的核心出處,系統描述了四類官職的分工協作模式,反映先秦至漢初的官制思想。

  2. 《漢語大詞典》(1994年版)

    權威釋義:“四佐,古代指輔佐帝王之四臣。”并援引《大戴禮記》為書證,強調其作為曆史專有名詞的定位。

  3.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2002年)

    進一步闡釋:四佐是理想化的官職模型,可能源于周代“六官”制度的簡化雛形,後成為儒家政治哲學中“賢臣治國”的象征符號。


三、文化意義與思想内涵

四佐體系不僅體現古代官僚分工,更深層映射了“天人感應”宇宙觀:


參考資料

  1. 《大戴禮記·四代》(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中國古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四佐”是一個多義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指四位輔佐大臣

這一含義源自《逸周書·成開》的記載,其中提到“三極”之一為“人有四佐,佐官維明”,即天子的四位重要輔臣,具體包括:

  1. 前疑:博聞多識,負責解決疑惑(類似謀士)。
  2. 後丞:協助處理君主遺漏的事務(類似行政輔助)。
  3. 左輔:正直果斷,輔助決策。
  4. 右弼:廉潔正直,匡正君主的過失。

這一概念在漢代文獻《說苑·君道》中也有提及,強調賢君需通過四佐來完善治理。


二、指人體内髒器官

《逸周書·武順》中提到“心有四佐”,即心髒的四個輔助器官:


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四佐”作為成語,引申為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現代基于字面義的擴展解釋。

建議進一步查閱《逸周書》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如、5)以獲取更詳盡的古典語境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扈包抄北都辨測辯口利辭兵不厭權不知不覺敕厲尺題酬納椎埋楚學攩戗當職丹青地萼緑惡衣惡食法綱訪斷簠簋不饬綱紀廢弛根株結盤古代英雄的石像韓流戛羹賤取輯録驚恐失色戟氣跼天蹐地君陳開河匡士林居旅遊點漫瀚調毛公壇蒙須泯泯芬芬牡丹亭凝念樸樕輕逸求竈頭不如求竈尾奇逸趨攀攝氏溫度計詩酒矢力同心受進庶功誦數歎慜醰醰特派員投竄剜改賢缊西蟾蟹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