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簋不饬的意思、簠簋不饬的詳細解釋
簠簋不饬的解釋
見“ 簠簋不飾 ”。
詞語分解
- 簠簋的解釋 .簠與簋。兩種盛黍稷稻粱之禮器。《禮記·樂記》:“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亦借指酒食、筵席。《晏子春秋·雜上十二》:“ 景公 飲酒,夜移于 晏子 之家……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
- 饬的解釋 饬 (飭) ì 整頓,使整齊:整饬紀律。 古同“敕”,告誡,命令。 謹慎:“程元鳳謹饬有餘,而乏風節”。 古同“飾”,巧飾。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簠簋不饬”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官員不廉潔或行為不端。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
- 簠簋不饬:fǔ guǐ bù chì
(“簠”讀fǔ,“簋”讀guǐ,“饬”讀chì)
字義與詞源
-
簠與簋
二者均為古代祭祀或宴飨時盛放黍稷的禮器,材質多為青銅或竹木。
- 簠:長方形,器蓋與器身形狀相同,可分開使用。
- 簋:圓口雙耳,用于盛放熟食。
在《周禮》和《論語》中,簠簋被視為象征禮制與身份的重要器物。
-
不饬
“饬”意為整治、端正,“不饬”即指器物未妥善整理,引申為行為不檢點、失職。
成語釋義
- 核心含義:比喻官員貪污腐敗、品行不端,或為官失職。
- 來源:出自《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饬’。”
- 用法:舊時彈劾官吏的委婉說法,現多用于批評公職人員渎職或腐敗行為。
延伸背景
- 文化隱喻:古人以禮器象征官員的德行,簠簋若不規整,則暗指其操守有虧。
- 同義變體:亦作“簠簋不飾”“簠簋不修”(如《清史稿》中彈劾貪吏的記載)。
例句
- 《清史稿》載:“恒文為大臣,私飽己橐,簠簋不饬,負恩罪大。”
- 現代用法:某些官員若簠簋不饬,終将受到法律嚴懲。
通過結合禮器文化與曆史語境,這一成語生動體現了古代對官吏道德操守的嚴苛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二
簠簋不饬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舉止粗野、不修邊幅的樣子。下面是對該詞的一些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簠簋分别屬于竹部和瓦部的部首,它們的筆畫分别是"⺮"(6畫)和"⺶"(5畫)。
來源:簠簋是古代器物,簠指的是簠箪,即盛放食物的竹器;簋是古代的一種盛食器皿,通過這兩者的組合,象征着食物散亂的樣子。
繁體:簠簋不飭是簠簋不饬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簠簋不饬可能寫作「⺮⺶不饣」。
例句:他舉止粗野,簠簋不饬,不受人喜歡。
組詞:簠簋不饬沒有一個明确的動詞或名詞作為組詞,因其含義廣泛,它可以跟其他詞語組成不同的詞組或表達方式。
近義詞:造作不端、野蠻無禮、粗俗低雅。
反義詞:文雅得體、端莊大方、謙和有禮。
希望這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