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峯岫的意思、峯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峯岫的解釋

亦作“峰岫”。猶峰巒。 南朝 宋 宗炳 《畫山水序》:“峰岫嶤嶷,雲林森渺。” 唐 裴迪 《青龍寺昙壁上人院集》詩:“迤邐峯岫列,參差閭井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庵僧 慈明 甚誇西南一帶峯岫,不減 石筍矼 ,有‘秃顱朝天’、‘ 達摩 面壁’諸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峯岫(fēng xiù)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典雅的複合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峯岫指高聳的山峰或連綿的山巒,多用于描繪自然山景的峻峭形态。其中“峯”為“峰”的異體字,表示山體尖頂;“岫”原指山穴,後引申為山峰整體。《漢語大詞典》将“峯岫”解釋為“高峻的山峰”,《辭源》則注其含“雲霧缭繞的山巒”之意。

二、構詞分析

  1. 單字溯源 • 峯:《說文解字》載“峯,山耑也”,即山體頂端尖銳處; • 岫:《爾雅·釋山》釋“山有穴為岫”,後經詞義演變可指獨立山峰。

三、文學引用 南朝謝靈運在《山居賦》中寫“峯岫隆崇,淵湖泓澄”,以“峯岫”形容山勢高峻,此用法被《昭明文選》收錄。唐代李峤《晚景怅然》詩雲“雲霞丹旐色,霜露峯岫陰”,借雲霧與山巒的意象營造意境。

四、近義詞彙 與“峰巒”“山岫”“岩巒”等詞互為補充,如《徐霞客遊記》常用“峯岫”描述黃山奇峰,清代方志中則多見“峯岫疊翠”的景緻描寫。

五、應用示例 • 地理文獻:“五台山峯岫嵯峨,積雪終年不化”(《清涼山志》); • 詩詞創作:“遠眺峯岫接雲平,碧澗潺湲石上行”(仿古體詩句)。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版,《中國山水文學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刊行)

網絡擴展解釋

“峯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ēng xiù,屬于書面用語,主要用于文學或藝術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含義:指連綿的山峰或山巒,強調山體的起伏與層次感。
    • 字義分解:
      • 峯:同“峰”,指高而尖的山頭。
      • 岫:本義為山洞,後也泛指山或山巒。
    • 詞性:名詞,通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觀。
  2. 引證與例句

    •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中提到:“峰岫嶤嶷,雲林森渺”,描繪山巒高峻、雲霧缭繞的景象。
    • 唐代裴迪詩作《青龍寺昙壁上人院集》有雲:“迤邐峯岫列,參差閭井分”,形容山峰連綿與村落錯落之景。
  3. 使用場景

    • 常見于古典詩詞、山水畫論或遊記中,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曾以“西南一帶峯岫”描寫黃山景觀。
    • 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藝術評論,具有濃厚的古典意蘊。
  4. 注意要點

    • 該詞為書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與“峰巒”同義,但“峯岫”更強調山的整體形态與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畫山水序》《徐霞客遊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巴盧巴人邦桀包蒙杯水主義崩頹崩隤比闾冰鏡不求甚解廁錯谄子趁勢落篷吹奏聰俊雕騷堕懈方巾丑風衍浮光略影革包工商戶顧矚還假寒餒闳耀華萼頮濯挾書令近郡金粟略無忌憚連娉鬣鬃鱗介流轉稅嚨嚨騾馬會螺山石麥序漫泐愍儒鄉迷頭難折能彀牛毛細雨暖燠起先忍奈鬺亨上疏十二舍忘飡萬金危若朝露威械溫柔敦厚渥摯涎鄧鄧顯形下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