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莽草。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莽草》:“《本經》雲:菵草殺蟲魚。”參見“ 莽草 ”、“ 菵露 ”。
(2).别稱菵米、水稗子。一年生草本。夏秋開花。多生于水邊潮濕處。全草和果實可作飼料。
菵草(學名:Beckmannia syzigachne)是禾本科菵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稱和特性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菵草讀作wǎng cǎo,别稱水稗子、菵米。其拉丁學名中的"Beckmannia"為屬名,"syzigachne"為種加詞,源自希臘語,意為"成對的小穗"。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與習性 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及全球,多見于海拔3700米以下的濕地、水溝、稻田等潮濕環境,尤其在低窪黏土區域易形成雜草危害。
四、用途與價值
注:如需完整分類信息或具體藥用方劑,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搜狐網的詳細描述。
菵草(wǎng c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漢字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艸”,其中“艹”是草的意思,表示與植物有關,而“艸”是五畫的草字頭。根據筆畫順序,菵草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菵草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可能是由古代民間創造的,非常少見使用。目前尚無繁體字對應于“菵草”這個詞。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常有一些變化,比如在古代字典《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與“菵草”同音的字“蓺糟”,但是意思并不相同。因此,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形式略有不同。
1. 這片湖畔長滿了菵草,非常美麗。
2. 在草原上放牧的牛羊喜歡吃菵草。
菵草是一個獨立的詞語,沒有相關的詞組或者搭配詞。
由于“菵草”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出現,因此并沒有明确的近義詞或反義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