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umber One Scholar,title confered on the one who came first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狀元
(2) [head of bandits]∶盜賊首領
(1).笙、竽等管樂器的主管。《文選·潘嶽<笙賦>》:“管欑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 李周翰 注:“大魁,謂匏中也。”
(2).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稱“大魁”,即狀元。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九:“四方舉人集京都,當入見,而 宋公 姓名偶為衆人之首……然其後卒為大魁。”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霍端友明年狀元》:“爾遲暮至此,得一第幸甚,若果為大魁,則何天下乏才之如此也。”
(3).泛指中進士。 明 範受益 《尋親記·報捷》:“每日憂懷,愁鎖粧臺,報道兒占大魁。”
(4).指盜賊首領。 唐 韓愈 《祭馬仆射文》:“殲彼大魁,厥勳孰似。”
“大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大魁”最常見含義指科舉殿試第一名,即狀元。例如宋代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宋公因姓名排序偶然為首,最終成為“大魁”。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廣泛出現,如提到宋人何薳的《春渚紀聞》中也有相關用例。
在樂器領域,“大魁”指笙或竽上控制音調的核心部件。例如《文選·潘嶽<笙賦>》描述:“統大魁以為笙”,李周翰注:“大魁謂匏中也(匏為樂器的共鳴箱)”。這一含義較為專業,現代使用較少。
因狀元為進士之首,“大魁”也可泛稱考中進士。如和5提到“泛指中進士”,但具體用例多見于古代文獻的引申表達。
古代文獻中,“大魁”偶指盜賊頭目。如唐代韓愈《祭馬仆射文》中“殲彼大魁”,即以“大魁”代指叛亂首領。這一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魁”本義為“為首的”,如“魁首”“罪魁禍首”,因此“大魁”可延伸為首領或第一名。現代漢語中,除曆史或文學領域外,“大魁”一詞已較少使用。
大魁的拆分部首為大和魁,其中大的筆畫數為3,魁的筆畫數為11。
大魁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左傳》中,用于形容政治家叔鲋的傑出才能和卓越貢獻。以後逐漸在各個領域中使用,如文學、藝術、體育等。
大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大魁。
大魁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保持相似的意義。具體的古代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在本次比賽中,他表現出色,成為了大魁。 2. 這本小說堪稱本年度的大魁之作。
大魁的相關詞彙包括:大儒、大家、大師、大傑、魁首等。
大魁的近義詞包括:領袖、先鋒、傑出、卓越等。
大魁的反義詞包括:平庸、普通、平凡、一般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