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寸之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ēn cùn zhī mò,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事物極其微小或微不足道,強調細微之處。例如,可用來形容不重要的利益或瑣碎的細節。
源自南朝梁代文學家江淹的《詣建平王上書》:“甯當争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哉?”(大意:何必去争奪微小的利益?)。此句通過對比,表達了對追逐蠅頭小利的不屑。
該成語通過“分寸”與“末”的疊加,形象化地表達了“極微小”的概念,常用于勸誡人們勿因小失大。其出處和用法均體現了漢語成語的文化底蘊與語言凝練性。
《分寸之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物極其微小的程度。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分”和“寸”。下面我為您解答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其中,“分”字的部首是“刀”,總筆畫數為四畫;“寸”字的部首是“寸”,總筆畫數也為三畫。
來源:《分寸之末》這個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白華》:“大車無輻,小車無脊,民之無分寸。”意思是沒有輻條的大車和沒有車脊的小車都沒有分寸,形容大事小事都沒有考慮周到。
繁體:在繁體字中,成語“分寸之末”可以寫作“分寸之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分寸之末”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在篆書中,“分”字寫作“分”;而在隸書中,“分”字寫作“分”。而“寸”字的古代寫法大緻保持一緻。
例句:他的錯誤隻是個人鄙陋的見解,根本就是分寸之末。
組詞:分寸、寸步、分歧等。
近義詞:微末、極小、細微。
反義詞:片面、過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