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uty] 美貌的女子;美人
絕色麗人
美人;佳人。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覩一麗人,于巖之畔。” 唐 杜甫 《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 水邊多麗人。” 戴望舒 《單戀者》詩:“是一支在靜默中零落的花嗎?是一位我記不起的陌路麗人嗎?”
“麗人”是漢語中對美貌女子的雅稱,具體釋義如下:
指容貌美麗、氣質出衆的女性,常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如“絕色麗人”“白領麗人”等表述。該詞帶有古典意蘊,現代多用于形容兼具外貌與風度的女性。
《洛神賦》典故
三國曹植寫道“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以“麗人”描繪洛水女神的超凡姿容,奠定該詞的美學意象。
唐詩中的典型
杜甫《麗人行》開篇“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生動展現唐代貴族女子春遊場景,成為經典社會風貌寫照。
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對女性美的多重期待:既包含“天生麗質”的外在标準(白居易《長恨歌》),也隱含儀态風度的内在要求,如韋應物詩中“麗人绮閣情飄飖”所展現的婉約氣質。
提示:不同語境中“麗人”可存在細微差異,具體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麗人》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女性非常美麗迷人。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一”(丨),右邊的部首是“土”(土)。它的總筆畫數是6畫。
《麗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繁體字為「麗人」。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形容女性美麗動人的形象。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麗」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王」字像形,下面是「巴」字像形。而「人」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由兩個「入」字像形重疊而成。
1. 她是個麗人,容顔絕世,無人能比。
2. 他出席宴會時,帶着一位麗人作伴,羨煞旁人。
3. 麗人的微笑如花般綻放,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麗人顔、麗人行、麗人才、麗人姿、麗人态、麗人堂。
美女、美人、佳人、嬌女、仙女。
丑女、丑八怪、丑女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