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駕一車之四匹骝馬。 明 何景明 《原有楚》詩:“原有杻,隰有蓼,子車駟駵。”
“驷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驷駵”指由四匹骝馬(赤色黑鬃尾的馬)組成的車駕組合。其中“驷”表示四匹馬,“駵”(同“骝”)特指毛色為赤身黑鬃、黑尾的馬匹。
文獻例證
該詞見于明代何景明的《原有楚》詩:“原有杻,隰有蓼,子車驷駵。”此處通過“驷駵”形容車駕的華貴,側面反映古代車馬制度的規格。
與《詩經》中“驷驖”的對比
需注意與《詩經·秦風·驷驖》中的“驷驖”區分:後者指四匹赤黑色馬(“驖”為鐵黑色),用于描述秦君狩獵場景。兩者均以“驷”表數量,但馬匹毛色不同(駵為赤黑鬃尾,驖為通體赤黑)。
文化關聯
此類詞彙多用于先秦至漢唐文獻,體現古代對馬匹毛色的細緻分類,以及車馬制度在禮儀、戰争中的重要性。類似結構還有“驷鐵”“驷黃”等,均以“驷+顔色”構成專名。
提示:由于“驷駵”屬生僻詞,現代使用極少,理解時可結合《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詩經》相關注釋(如、3)對比分析。若需深入探究,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驷駵》(sì lí)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馬(馬字頭)和㸒(從馬字旁)兩部分,總共有19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馬車四馬并驅的形象。它形容馬群奔馳、飛馳的樣子。古人用“驷駵”來表達馬奔跑的姿态和速度。
在繁體字中,《驷駵》的寫法是「騃騃」(ái ái)。在古代漢字中,《驷駵》的寫法是「駟騶」(sì zōu)。
1. 萬驷駵奔,噴起千堆塵土。
2. 疾風驷駵,如電般劃過大地。
3. 驷駵之勢,猶如狂風驟雨。
組詞示例:驷馬(指車馬)、奔驷(奔跑快速)。
近義詞示例:飛逝、疾馳、疾駛。
反義詞示例:緩行、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