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刻的意思、半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刻的解釋

(1).一刻之半。古代以銅漏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半刻約當今七分十二秒。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曆新法表》:“按《後漢·志》,春分日長,秋分日短,差過半刻。”

(2).表示短暫的時間。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但連‘還陽半刻’都知道,究竟還不失其‘聰明正直之謂神’。” 王安友 《協作》:“﹝他﹞站了半刻,就轉身向莊裡走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刻"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時間概念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半刻"原指古代計時單位"刻"的一半。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記載,古代将一晝夜分為100刻,因此"半刻"相當于現代時間的14分24秒。在明清時期計時制度改為96刻制後,"半刻"的實際時長調整為7分30秒。

二、時間概念延伸 作為模糊時間量詞使用時,"半刻"泛指短暫的時間片段。《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指出其常見于"半刻鐘"的表達,對應現代計時約7-8分鐘。在文學語境中,該詞常與"不得半刻""無半刻"等否定結構搭配,強調時間緊迫性。

三、比喻義項發展 該詞衍生出"極短時間"的比喻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其作為形容詞的用法,表示"片刻""須臾"之意。常見于成語"偷得半刻"中,喻指在忙碌中争取短暫休息時間。

四、近義概念辨析 與"片刻""須臾"等近義詞相比,"半刻"更突出時間的具體分割性。據《辭海》(第七版)釋義,其時間跨度介于"頃刻"(約5分鐘)與"半晌"(約半小時)之間。

五、文學應用例證 在古典文學中,該詞高頻出現于明清小說,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等了半刻工夫",生動展現場景的時間維度。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曆史叙事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半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古代計時單位

  1. 具體時長
    古代用銅漏計時,将一晝夜分為100刻,因此“半刻”即1/200晝夜。按現代時間換算,一晝夜為1440分鐘,故半刻約為7分12秒(計算公式:$frac{1440}{100} times 0.5 = 7.2$ 分鐘,即7分12秒)。

二、現代比喻用法

  1. 象征短暫時間
    在文學或口語中,“半刻”常形容極短的時間,帶有“轉瞬即逝”的意味。例如:
    • 魯迅在《朝花夕拾·無常》中提及“還陽半刻”,強調時間的短暫。
    • 現代例句:“約翰知道不可能一時半刻學會一切”。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時制度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筆供才自拆爛污長材朝請察淵魚籌碼誕詐道釋大笑貳體兒啼帖罰觥诽訿墳羊甘節歌諷格化割遣庋閣函受鴻鶱後竅會派兼才狡逞吉典驚風扯火徑界迥殊舊志口戲璃燈緑珠潭沒頭腦泥墩墩蹑足潛蹤旁若無人青衿企至塙核柔脆蓐蝼蟻森竪善賞劭農四蔽厮落隨牙素飧探官繭攤商貪贜枉法淘氣鬼亭曆吻吮蕪漫響老霞振雲從斜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