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冒的意思、忝冒的詳細解釋
忝冒的解釋
猶言濫竽充數。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遺獻書》:“但言忝冒,未吐衷誠。” 宋 範仲淹 《讓樞密直學士右谏議大夫表》:“而其下将佐,覩臣忝冒,必思僥倖,豈復有實效之心。”《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三年》:“ 蒙正 雖登顯位,然其風望不為忝冒。”
詞語分解
- 忝的解釋 忝 ǎ 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忝在知交。忝屬知己。忝列門牆(愧在師門)。忝為人師。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
專業解析
"忝冒"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謙辭,主要用于表達因自身才德不足卻擔任了某個職位或承受了某種恩惠而感到慚愧不安的心情。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愧居其位;不稱職而冒任:指才德不足以勝任所擔任的職務或名位,卻身在其位,因而感到羞愧。這是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它強調了一種因能力、德行與職位不匹配而産生的内心不安和自謙。
- 愧受恩惠:有時也引申為對承受了不應得或過分的恩惠、榮譽感到慚愧。
-
詞源與構成:
- 忝 (tiǎn):本義為羞辱、有愧于。常用作謙辭,表示自己的行為使他人受辱或自己有愧于對方。例如“忝列門牆”(愧在門下,謙稱自己是某人的學生)、“忝在知交”(愧為您的朋友)。
- 冒 (mào):有“頂着”、“冒充”、“冒昧地承擔”之意。在這裡主要指“冒昧地居于(某職位)”或“冒昧地承受(某恩惠)”。
- 因此,“忝冒”二字結合,生動地表達了“心懷愧疚地冒昧占據(職位)或承受(恩惠)”的意思。
-
典型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代官員向皇帝上書或文人自述時,表達對自己官職、名位或所受恩寵的謙遜态度。
- 常出現在奏章、書信、自述文章中。
- 例句:
- “臣學識淺陋,忝冒高位,夙夜憂懼,恐負聖恩。” (出自歐陽修《辭免青州第三劄子》,大意:我學識淺薄,慚愧地居于高位,日夜憂慮恐懼,唯恐辜負了皇上的恩典。)
- “某以非才,忝冒過分。” (出自蘇轼《謝除龍圖閣學士表》,大意:我以平庸之才,慚愧地承受了過分的恩寵/職位。)
- 這些例子都清晰地展現了說話者對自己所處位置或所受待遇感到不安和自謙。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忝冒”的使用頻率極低,幾乎隻出現在極少數仿古、書面或刻意追求典雅莊重的語境中。日常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基本不用。
- 其含義和謙遜精神在現代常用“才疏學淺,恐難勝任”、“受之有愧”、“深感慚愧”等更通俗的表達來替代。
權威引用參考:
- 釋義依據: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對“忝冒”詞條的釋義:“猶言濫竽充數。謂才德不足而冒居其位。” 以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的相關解釋。線上可參考權威漢語詞典網站如漢典 (zdic.net): https://www.zdic.net/ (搜索“忝冒”)。
- 例句出處:
網絡擴展解釋
“忝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自謙語境,表達對自身能力或地位的謙遜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忝冒”意為濫竽充數或不稱職地占據某個職位,帶有明顯的自謙色彩。通常用于表示自己雖居其位但能力不足,或因僥幸獲得地位而感到慚愧。
二、詞素分解
- 忝 (tiǎn):本義為羞辱、有愧,常作謙辭使用,如“忝列門牆”(謙稱自己愧為某人學生)。
- 冒 (mào):原指覆蓋、頂替,引申為冒名頂替或不配位。
三、文獻用例
- 唐代白居易《初授拾遺獻書》:“但言忝冒,未吐衷誠。”——表達擔任官職後的自謙。
- 宋代範仲淹《讓樞密直學士右谏議大夫表》:“而其下将佐,覩臣忝冒,必思僥倖。”——以“忝冒”自述不配高位,警示他人勿效仿。
- 《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三年》評價呂蒙正:“雖登顯位,然其風望不為忝冒。”——肯定其雖居高位卻未濫竽充數。
四、使用場景
古代官員上書或文人自述時,常用此詞表示對職位、榮譽的謙遜态度,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查閱《白居易集》《範文正公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死辯士參朝沖撞椽棟處交箪豆見色耽盤打印鬥旗鍛淬梵王字枌橑粉連紙鋼軌更練搆離灌鬯詭躁橫汾什滑膩華泰交納瘕氣甲正徑輪口貨扣浪來曆不明蠟石兩制立政悶忿木門盆栽瞟掃平沉潛居箧書潛遞情變請對秋風黑臉契需全殲認死理認養日珥慎慮祀祭蘇公笠套頭裹腦條定晚謬違暴危困無款詳濟陷搆下士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