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讐柞”。酬酢,應酬。《戰國策·趙策一》:“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 趙 ,參分 趙國 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讎柞。” 鮑彪 注:“‘讎柞’、‘酬酢’同。言其相屬伐 趙 於酬酢之間。”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酬酢可作讐柞。”
“雠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古籍及曆史語境理解。該詞有兩種主要解釋方向:
基本含義:
在《戰國策·趙策一》中,“雠柞”被用作“酬酢”的通假字,表示主客互相敬酒,引申為禮節性往來或應酬。例如原文提到五國合謀伐趙時,将計劃“著之盤盂,屬之讎柞”,鮑彪注釋此處即“酬酢”之意。
字義拆解:
個别來源(如)将其解釋為“争鬥、争吵”,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對“雠”字“仇敵”義的誤解,或混淆了其他詞彙。需注意這類解釋的權威性較低。
“雠柞”的正确釋義應為“酬酢”的異寫形式,表應酬,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特殊用字現象。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戰國策》等經典及權威注釋。對于現代使用,可直接采用“酬酢”以避免歧義。
《雠柞》(chóu zāi)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争鬥、争奪、争鳴的意思。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合成詞,分别是“雠”和“柞”。
“雠”這個字的部首是雨(yǔ),它的總筆畫數是13。
“柞”這個字的部首是木(mù),它的總筆畫數是9。
繁體字“雠柞”是「讎澡」。
在古時候,漢字“雠”曾經有一個不同的寫法,它的古體字是「欥」。而字形“柞”一直保持相對穩定,沒有太大改變。
例句:他們兩人因為領導職位而雠柞不休。
組詞:雠伏、雠議、雠龃(jū)、雠議相持、雠辯。
近義詞:争鬥、争奪、争鳴。
反義詞:和諧、和平、友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