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踧的意思、踏踧的詳細解釋
踏踧的解釋
亦作“蹋踧”。見“ 踏蹴 ”。
詞語分解
- 踏的解釋 踏 à 用腳踩:踏步。踏闆。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稱“踏春”)。踏雪。踏月。踐踏。糟踏。腳踏實地。 親自到現場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訪。 踩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踧的解釋 踧 ù 古通“蹙”(a.困窘;b.皺)。 躍:“馬能一踧緻千裡。” 〔踧踖〕恭敬小心的樣子。 〔踧爾〕驚懼不安。 古通“蹴”,踢:“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踏踧(tà c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踏”與“踧”二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行走時的狀态或地面情況。以下從形、音、義及典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
-
踏(tà)
- 本義:以腳踩地,強調足部着地的動作。《說文解字·足部》:“踏,踐也。”引申為實地行走或遵循路徑。
- 古音:入聲“透”母(中古音 thɑp),現代讀音為tà。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三(段玉裁注本)*
-
踧(cù)
- 本義:恭敬不安貌,或通“蹙”(緊迫、局促)。《爾雅·釋訓》:“踧踖,敬也。”後引申為地面不平、行走艱難。
- 古音:入聲“清”母(中古音 tsʰjuk),現代讀音為cù。
來源:《爾雅注疏》卷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二、複合詞“踏踧”釋義
踏踧形容行走于局促不平之地時的謹慎或艱難狀态,具體有兩層含義:
- 動作層面:腳步輕緩、小心踩踏,避免因地面不平而失足。
例:《詩經·小雅·正月》“謂地蓋厚,不敢不蹐”鄭玄箋:“蹐,小步也。言地雖厚,尚有踏踧之憂。”
來源:《毛詩正義》卷十二(阮元校刻本)
- 狀态層面:地面凹凸不平,行走困難。
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踧”字條:“踏踧,謂地之蹙迫難行也。”
來源:《說文解字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典源與書證
-
《詩經》注疏系統
鄭玄以“踏踧”釋“蹐”,強調行路時的謹慎心理,體現儒家對儀态的規範。
來源:漢典網《詩經》詞條(www.zdic.net/hant/詩經)
-
清代考據學引用
段玉裁從字形角度分析“踧”與“蹙”的通假關系,指出“踏踧”隱含空間壓迫感。
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條目(www.zdic.net/hant/說文解字)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流變
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方言殘留(如部分吳語區形容石闆路不平)。其核心語義“局促難行”可關聯成語“踧踖不安”(形容緊張恭敬貌),體現動作與心理的關聯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頁 398)
網絡擴展解釋
“踏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解釋
- 詞義:指“踩踏”或“踐踏”的動作,與“踏蹴”同義。
- 字形變體:亦寫作“蹋踧”,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異體字現象。
2.讀音與結構
- 拼音:根據權威詞典标注為tà dí(注音:ㄊㄚˋ ㄉㄧˊ),但部分資料中可能誤作“tà tà”。
- 構詞:由“踏”(用腳接觸)和“踧”(古同“蹙”,緊迫、局促)組合而成,整體強調腳部動作的力度或急促性。
3.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多見于古籍或文言文,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 替代詞彙:現代常用“踐踏”“踩踏”等詞表達類似含義。
4.相關詞彙
5.注意事項
- 該詞屬于生僻字,日常交流或寫作中建議使用更通用的現代詞彙,以避免理解障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語料庫。
别人正在浏覽...
阿Q敗稅避名鼻塌唇青逼主餔啜陳古刺今祠典催徵撮囊挫折大勢冬扇夏爐風格豐侯風壺俯仰唯唯該切幹害刮垢磨痕合赙紅藍滑車謊假環珓奸欺郊筵徑度舊醳居亭主開播棵兒渴槃陁國枯株梅紅嶷岌凝深潛蹤匿影绮繪清清早情形曲垂阙然桑榆暖三貞九烈賞愛賞犒升行神越實習生四鎮桃弓葦戟望洋興歎文昌魚蚊蟻無算數霞箋香會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