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谷的意思、不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谷的解釋

(1).不得養;不得相養。《詩·小雅·小弁》:“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鄭玄 箋:“穀,養。天下之人無不父子相養者,我大子獨不然,日以憂也。”《詩·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2).不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老子》:“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穀,一本作“ 轂 ”。《左傳·僖公四年》:“ 齊侯 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史記·韓世家》:“不穀國雖小,已悉發之矣!” 漢 劉向 《說苑·正谏》:“ 莊王 曰:‘善,不穀知詘。’”

(3).不長五谷。《逸周書·文傅》:“土可犯,材可蓄,潤溼不穀,樹之竹,葦、莞、蒲。”穀,《汲冢周書》作“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谷”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稱謂,本義為“不善”,屬于君主自謙之辭。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後逐漸被“寡人”取代。以下從語義、用法、典籍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字形演變 “不谷”本字作“不穀”,“穀”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為“善、美好”,故“不穀”即“不善”之意。因“穀”與“谷”在漢字簡化過程中歸并,現代多寫作“不谷”。《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标注此詞為“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強調其專屬性(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二、語用特征與曆史演變

  1. 使用身份: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專用,如《左傳·僖公四年》載齊桓公言“豈不谷是為”,即以此自稱。
  2. 替代過程:漢代《禮記·曲禮》載“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不谷”,至秦漢後逐漸被“寡人”取代。
  3. 特殊用例:《老子》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體現道家政治哲學,此例被《中國哲學大辭典》引為經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三、現代語言認知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不谷”屬曆史詞,僅存于文言典籍。值得注意的是《漢字誤寫辨正》指出,今人常将“不穀”誤作“不谷”,雖字形簡化合理,但在文獻引用時建議保留原字形(語文出版社,2019年)。

注:本文引證來源于《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hd.cnki.net)、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等權威學術平台

網絡擴展解釋

“不谷”是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稱謂,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詞義解釋

  1. 本義

    • 原指不結果實的植物(如水稻未灌漿),引申為“不得養”或“無法繁衍後代”,常比喻德行不足或絕嗣。
  2. 引申為謙稱

    • 先秦時期,王侯自稱的謙詞,意為“不善之人”,與“孤”“寡人”并列。例如《左傳》中齊侯曰:“豈不谷是為?”。
  3. 其他含義

    • 指土地不長五谷,形容貧瘠。

二、使用背景

  1. 使用者身份
    最初為周天子專用,後諸侯僭越使用(如齊桓公、楚國君主)。

  2. 深層寓意
    通過自貶(如“不結果實”“無後”)警示自身勤政修德。


三、例句參考

  1. 《左傳·僖公四年》:“與不谷同好,如何?”
  2. 《戰國策》:“不谷之國雖小,卒已悉起。”

“不谷”的複雜含義體現了古代政治文化中的自省與禮制。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或先秦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情哀痛欲絕百日糧北方交通大學悲疚賓末部伍常勝将軍讒谀超補從略待阙單間登鹳雀樓點題發酵酒豐柯轒辒攻社工械赫着弘規話别見所未見雞鳴犬吠酒池酒興看待空頂帻癞蜍涼絲絲鹂鹠淪化羅紋紙貿財腼覥眇薄密摺劈雷皮膜輕躁窮客人情恟恟色球閃點蛇漠瘡試産霜鐘桃花飯同類投誠頑心屋漏雨香蛾象環絃筦顯軌洗改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