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節的意思、死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節的解釋

(1).為保全節操而死。《楚辭·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 唐 高適 《燕歌行》:“相看白6*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郭沫若 《南冠草》尾聲:“我自己也是 中國 人,我要對于這些死節的先生們表示一點孝敬。”

(2).專指婦女為貞操而死。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不為苟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乃號之曰 貞姜 。” 清 李漁 《比目魚·利逼》:“我們這段姻緣,是在戲場上做起的,既在場上成親,就該在場上死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死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死節

指為保全節操而犧牲生命,特指忠臣為國殉難或婦女為守貞潔而自盡。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忠義、氣節的崇高追求,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


一、核心釋義

  1. 忠烈殉國

    指忠臣為保全名節、抵抗外侮或效忠君主而赴死。如《漢書·蘇武傳》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暗含守節至死的決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婦女守貞

    封建禮教中,女性為保全貞潔而自殺,如遭遇強暴或夫亡後拒絕改嫁。明清文獻中常見“烈女死節”的記載。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詞源與演變


三、文化内涵

  1. 儒家倫理的實踐

    體現“舍生取義”的價值觀,與《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一脈相承。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2. 曆史争議性

    婦女“死節”反映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五四運動後受到批判,如魯迅《我之節烈觀》斥其為“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


四、關聯概念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4. 《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死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1. 核心含義
    指為保全名節或氣節而不惜犧牲生命,強調對道德準則的忠誠。例如《出師表》中提到的“貞良死節之臣”,即指忠臣願以生命維護氣節。

  2. 性别與場景分化

    • 男性忠義:多指臣子、義士為家國大義或氣節赴死,如《漢書》中“退有死節之義”。
    • 女性貞烈:特指婦女為守護貞操而死,如《列女傳》中“守義死節,不為苟生”。
  3. 文言語法特點
    在文言文中,“死”常作為為動用法,即“為節而死”,其中“節”可指名節、大義或貞操。

  4. 例句與文獻出處

    • 《楚辭·九章》:“或忠信而死節兮”。
    • 《三國演義》批判于禁“不能死節”。
    • 現代用法如“她至今未對丈夫的死節哀”(此例中“死節”為動賓結構,需結合語境理解)。
  5. 其他含義(較少見)
    個别資料提及“死節”作為清明節的别稱,但此用法未廣泛流傳,需謹慎使用。

該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氣節的高度推崇,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對象(忠臣/貞女)及深層道德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愛琴海鼇鼻寶界惼心車戶乘鯉沉痛充軍铳炮沖壓愁鬓出頭面道根大弦子戲斷疑房燕飛屍膚果負芥附名富室子傅岩貫甲過防寒檠浩宕紅蝙蝠揪采姱姿理職龍池賣昏媒媾謀財磨形煉性鋪滕遷滞旗榜七大八求心起疑衽服溶溶蕩蕩柔伏三蠹三幹上才攝療釋老屍鄉翁太姒天藻汀葭屠破刓阙葦苕溫潤而澤幄幕洿萊洩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