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保全節操而死。《楚辭·九章·惜往日》:“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 唐 高適 《燕歌行》:“相看白6*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郭沫若 《南冠草》尾聲:“我自己也是 中國 人,我要對于這些死節的先生們表示一點孝敬。”
(2).專指婦女為貞操而死。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昭貞姜》:“守義死節,不為苟生,處約持信,以成其貞,乃號之曰 貞姜 。” 清 李漁 《比目魚·利逼》:“我們這段姻緣,是在戲場上做起的,既在場上成親,就該在場上死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死節漢語 快速查詢。
“死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核心含義
指為保全名節或氣節而不惜犧牲生命,強調對道德準則的忠誠。例如《出師表》中提到的“貞良死節之臣”,即指忠臣願以生命維護氣節。
性别與場景分化
文言語法特點
在文言文中,“死”常作為為動用法,即“為節而死”,其中“節”可指名節、大義或貞操。
例句與文獻出處
其他含義(較少見)
個别資料提及“死節”作為清明節的别稱,但此用法未廣泛流傳,需謹慎使用。
該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氣節的高度推崇,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對象(忠臣/貞女)及深層道德指向。
《死節》是一個成語,意為“甯死不屈、甯可犧牲生命也不妥協”的意思。
《死節》的拆分部首是“歹”和“節”,它們分别是第一和第六筆畫。
《死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陽候列傳》中,形容淮陽王何武在與楚靈王相持時,堅決保衛國家利益,甯願舍生取義。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描述類似的以生命為代價堅守原則和信念的行為。
《死節》的繁體字為「死節」。
在古代,「死節」的寫法和現代沒有明顯區别。
1. 他在戰場上表現出了頑強的《死節》精神,最終打敗了敵人。
2. 這位英勇的士兵甯可《死節》也不願向敵人投降。
1. 舍生取義
2. 甯死不屈
1. 投身火坑
2. 犧牲生命
1. 妥協退讓
2. 順從屈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