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傅險 ”。古地名。相傳 商 代賢士 傅說 為奴隸時版築于此,故稱。《書·說命上》:“ 説 築 傅巖 之野。” 孔 傳:“ 傅氏 之巖在 虞 虢 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 説 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或亦有成文也。”《史記·殷本紀》:“得 説 於 傅險 中。是時, 説 為胥靡,築於 傅險 。” 司馬貞 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巖’也。” 張守節 正義引《地理志》:“ 傅險 即 傅説 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 聖人窟 ,在今 陝州 河北縣 北七裡,即 虞國 、 虢國 之界。又有 傅説祠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 傅巖 ,縣( 平陸縣 )東三十五裡,即 殷 相 傅説 隱處,俗名 聖人窟 。其地亦曰 隱賢社 。”
(2). 殷 相 傅說 曾隱于 傅岩 ,後因以泛指栖隱之處或隱逸之士。 唐 王維 《登河北城樓作》詩:“井邑 傅巖 上,客亭雲霧間。” 宋 蘇轼 《答曾學士啟》:“賤如莘野,猶為席上之珍;遠若 傅巖 ,盡入彀中之選。”
“傅岩”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文學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作為成語時,“傅岩”指被人誤解或冤枉卻無法自證清白的情境,比喻人陷入困境如同被山石所困。這一用法源自商代賢士傅說的經曆,但現代更側重其引申的象征意義。
古地名
傅岩位于今山西省平陸縣東,是商代傅說(yuè)未發迹時從事版築(夯土築牆)之地。他因才能被商王武丁破格提拔為相,此地因此聞名。
人物典故
傅說原為奴隸,隱居于傅岩勞作。武丁托夢尋得賢才,最終在此地發現他,故後世以“傅岩”代指賢士隱居之處或未被發掘的人才。
詩詞中的意象
唐代王維《登河北城樓作》以“井邑傅岩上”暗喻賢士歸隱;宋代蘇轼則以“遠若傅岩”表達對人才的渴求。
象征意義擴展
除指具體地點外,逐漸衍生出兩種抽象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地理細節或典故演變,可參考《史記·殷本紀》及《尚書·說命》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