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私憤的意思、私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私憤的解釋

[personal spite] 私人之間因利害沖突而産生的怨恨

洩私憤

詳細解釋

個人間的怨恨。《宋史·張永德傳》:“ 高進 曰:‘ 張侍中 誅我宗黨殆盡,希中以法,報私憤爾。’”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十一》:“予謂史書,實録也。詔誥一時之大事,縱使帝之所行不能副其言,豈容悉沒之乎?此自 遷 之私憤,而 呂氏 深取之,遂以判 班 馬 之才識,予未敢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私憤(sī fèn)指因個人利益或恩怨而産生的憤怒情緒,強調這種憤怒的私人性和非公正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構成

    • 私:指個人、非公開的,與“公”相對;
    • 憤:指憤怒、怨恨的情緒。

      合稱“私憤”,即因私人原因引發的憤懑。

  2. 權威定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因個人利害關系而産生的憤恨。”

      強調其根源與公共利益無關。

    • 北京大學《現代漢語》教材:

      “私憤常因個人得失、恩怨或偏見引發,區别于基于公義的憤慨。”


二、核心特征

  1. 主觀性與狹隘性

    私憤的出發點是個人利益受損或情感沖突(如被輕視、競争失敗),而非社會公理。

    示例

    因同事晉升而心生不滿,屬私憤;

    因貪污現象憤怒,則屬公憤。

  2. 易引發非理性行為

    心理學研究指出,私憤可能導向報複、诋毀等行為,破壞人際關系。


三、與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例句
私憤 強調憤怒情緒,源于私人恩怨 他舉報對方實為洩私憤。
私怨 側重長期積怨,未必即時爆發 兩人有私怨,但表面仍客氣。
公憤 公衆因道德、正義受侵犯憤怒 虐童事件引發社會公憤。

四、文學與曆史用例

  1. 魯迅《呐喊》:

    “他們大抵是懷着私憤的,說些風涼話。”

    揭露借私憤攻擊他人的現象。

  2. 《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羞與哙伍,非私憤也,乃自矜其功。”

    說明私憤與自尊心過強的關聯。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官網鍊接

  2. 北京大學中文系. 《現代漢語》.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3. 張岱年. 《中華倫理範疇叢書:憤》.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4. 魯迅. 《呐喊》.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18/2002.
  5.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前91/2006.

(注:鍊接均指向出版社官方書籍介紹頁,确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私憤”是一個漢語詞彙,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私憤指因個人利害沖突而産生的怨恨或憤怒,通常帶有非公開性。例如《宋史·張永德傳》提到“報私憤爾”,即因私利引發的報複心理。


二、核心特征

  1. 個人性與非公共性
    強調因私人恩怨、利益糾紛産生的情感,而非社會公義(如“公憤”)。例如“洩私憤”常指将個人不滿轉嫁他人。

  2. 曆史與文學用例
    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或人際矛盾,如《史記辨惑》中批判史書因個人情緒失實;現代語境則多用于法律或社會新聞,如“誣陷他人洩私憤”。


三、典型用法


四、語言擴展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文獻進一步查閱曆史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邊戈編隨塵紛襯裙綢缪帳扆翠綸大獃淡掃蛾眉彫殘鬥牛服頓拍粉身碎骨浮筠桂樽過街樓還到駭人聽聞合葬洪胤黃鹄樓環論笏帶火耨轎行精祲拘苛軍伶狼吞兩石弓連環馬厘革例假禮制緑塵尨亂渺無音訊難問年年歲歲彷徉平闆車情深意重散朗聲氣相求飾巧時英嗜棗四墉歲路挑擔佻佻提頭頭昏目暈外禅葦桃文背文伯現時報纖掌小櫂